一个月前,骆玲娟在杭州的南宋御街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非洲”——非洲风尚体验馆。御街皇城小镇上优雅的南宋文化遇见热情奔放的非洲文化,这是一个有趣的碰撞。
非洲风尚体验馆落户南宋皇城小镇
“非洲妈妈”骆玲娟身着一件民族风蓝褂子在非洲风尚体验馆门口迎接记者。与她一起下楼梯来到位于南宋序集负一层的体验馆途中,她极缓慢地迈着小步子,才得知是前阵子为了搬运馆中的“宝贝”,从大卡车上下车时一脚踩空,从两米高处跌落以致脚踝骨折。但骆玲娟依然每天出现在这里,甚至亲自拿起画笔和来自非洲的墙画师丹尼尔一起创造着她心目中的“巧克力王国”非洲。
一进门,两位在非洲体验馆打工的非洲留学生边击鼓边齐声向骆玲娟问好:“非洲妈妈好!”,骆玲娟则一边寒暄着一边随手分零食给他们,宛如亲密母子间的日常。
非洲人文、自然、经济、音乐……骆玲娟几乎把整个“非洲”都装进了南宋序集。这个主题空间里,没有声光电、也没有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只有一支朴素的画笔和原生态艺术品,让你“踏遍”撒哈拉以南。体验馆分为五大板块:动物世界、女人部落、风情街大赏、艺术体验、中非文化交流,共展出非洲人像木雕、野生动物标本、挺嘎挺嘎绘画、首饰器皿摆件等手工艺精品、非洲乐器等三百余件作品。
“墙面的绘画元素都是我这些年在南非的所见所闻,部族生活、宗教图腾、飞禽走兽和可爱的非洲人民,还有你看,这个国家的自由奔放,我都用大量的色彩和色块来表现了。”骆玲娟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带领女儿骆帆、丹尼尔以及他们的团队悉心布置的非洲风尚体验馆。
其实骆玲娟在2013年就回到家乡义乌以“中非文化使者”的身份开设了南非馆开始传播中非文化,这一次把非洲风尚体验馆落户南宋御街,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非洲。与此同时她也摸索出了一套独属于“非洲妈妈”的商业模式:体验馆中的商业所得将会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非洲妈妈”公益基金,去帮助非洲的妇女和儿童。“我希望这里不仅是非洲这片热土的还原,也是大家参与公益的一个渠道。”骆玲娟对记者说。
至于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女商人总是有着超乎于商业之外的格局,可能得从她自己所说的“波浪式前进”历程中寻找原因。
义乌第一代摆摊的商人
骆玲娟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不幸的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骆玲娟在上了四年小学之后,便开始跟着母亲摆地摊,卖纽扣、针线、鸡毛掸子等。至于为什么会想到摆地摊,骆玲娟反而觉得恍惚了:义乌本就是“鸡毛换糖”商业模式的发源地,小商品生意氛围浓厚,再加上当地的土壤是红土,不宜种植农作物,因而摆地摊似乎是当时骆家不二的选择。
“出摊的日子每天天蒙蒙亮就要出发了,一般都要走十五里路左右。一、四、七到廿三里,二、五、八到苏溪,逢双的日子到城里,就开始卖东西了。”骆玲娟说,那时候,摆摊没有固定位置,条件十分艰苦。
1982年9月5日,位于义乌湖清门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正式开张,骆玲娟终于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固定摊位。骆玲娟摆摊之初,正值物质匮乏年代,那几年的小百货生意非常红火,用骆玲娟的话说:你货还没拿到,客人已经等在摊位前了。
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物流的年代里,到江苏、温州等地进货,骆玲娟只能靠双肩背,双脚跑。晚上赶进货,白天忙摆摊,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恨不得用上。
从马路市场的门板,到钢棚市场的水泥板,再到了第三代市场固定编号摊位……在义乌市场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骆玲娟的收入也越来越高。1991年,骆玲娟还买了全市第二辆全进口的大黑鲨摩托车。在当时的义乌,这是生意人身份的象征,只要骑摩托车的就是“大老板。”
也正是在那些年的风雨中,骆玲娟积累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也历练出了坚忍不拔的性格。
因为一句话 独闯非洲拓市场
2001年,正是中国加入WTO的这一年,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也就越来越多。当时39岁的骆玲娟白天经营摊位,晚上她就背着包,骑着摩托车,到市场周边的宾馆,挨个房间敲门找外商。商业嗅觉灵敏的她当时还只是觉得外商或许能买更多她的小商品,没想到却就此改变了商业轨迹。不过改变骆玲娟命运的不是外商,偏是一位东北大姐。这位骆玲娟口中的重要人物王姐是位哈尔滨的工程师,她所在的公司将大批机器销往非洲,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你真的不去南非看看吗?”正因为王姐的这一句话,向来胆儿大的骆玲娟仿佛被激起了心中对于更大的世界的向往,七天后她就带着三万元人民币只身前往南非的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开始了她的开拓市场之行。
在南非,她发现当地的女人们十分注重妆容打扮,只要出门就会化妆,而香水对于非洲女性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平均三天就能用完一瓶香水。而当时的非洲香水种类和档次都很单一,大家只能在商场和专柜买到一线品牌的香水。这让骆玲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她立马返回义乌,从市场采购了一个柜的香水、口红、指甲油等化妆品。 “当地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观念也很超前,物美价廉的义乌化妆品很受欢迎,当时2元钱的东西,在那边能卖到6元。”很快,一个柜的化妆品就销售一空。
随之,骆玲娟花了十万元在约翰内斯堡东方城租下店面,开出了第一家香水批发店。说到解决语言障碍这件事儿,骆玲娟至今哭笑不得。原来只上了四年学的她,在走出国门之前并不知道外语的存在,她以为小学老师用带着家乡口音教的普通话就能走遍天下。最后骆玲娟只能请来一个在非洲的印度小姑娘帮忙做生意,“我先教她学中文,她再教我英文。一开始学得很艰难,光是‘化妆品’这个英文单词(cosmetics)就学了整整三天。但到后来我也能用英文跟非洲人做生意了。”骆玲娟如今说起这些时仍带着满满的骄傲和怀念。
在非洲呆了13年后的骆玲娟,凭着义乌商人的韧劲,在异国他乡闯出了一条路,并在当地华人圈积累了良好的声誉,成为当地较为知名的企业家,不仅在南非拥有自己的公司,还是全非洲华人女企业家工商总会副主席、南非ANC经济发展论坛成员。
促进中非文化交流的“非洲妈妈”
2007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同质化产品竞争也愈加激烈,这时候的骆玲娟发现,虽然在大市场上化妆品和小百货依旧有一点市场地位,不难销售,但利润空间却有了大幅度的缩减。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的骆玲娟开始思考,在商品贸易微利的时代,她应该为中国和南非两地的经济和文化做点什么。
尽管身在南非,骆玲娟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家乡的变化。2009年,听说国家有关部委决定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设在义乌,于是她在2013年回到了家乡义乌,把10多年来在南非积累的资源对接到义乌,在义乌进口馆开设了“南非馆”,自费投入了近千万。骆玲娟把400多平方米的“南非馆”布置得井然有序,南非文化视频、手工艺精品、野生动物等12个特色区,全面展示了南非经济、文化和特色产品。目前,在南非设立的“中国馆”也已在筹备当中。
2014年,一位来义乌考察调研的中央领导对骆玲娟说:“你是一名中非文化使者。”这句话成为了骆玲娟继续推动中非文化交流的强大精神支柱,一直记到了今天。因为对于骆玲娟而言,经商以来最艰难的时光不是摆地摊也不是只身闯荡非洲,而是回国后推动中非文化的交流。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何这位向来无所畏惧的女强人会放弃前半生创下的事业,却干起了“赔本”的事儿。不过骆玲娟对于自己“弃商从文”却有不同的理解:“了解彼此的文化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商机。”经商多年,骆玲娟早已过了为稻粱谋阶段,她为自己成为一个中非文化传播的使者而感到骄傲。
交谈中时常能感受到骆玲娟对于非洲这片土地的热爱,她说:“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非洲是成就我的地方。”不仅仅因为人总是难以忘记那片令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土地,更是因为骆玲娟和她的小商品早已融入了非洲人民的生活。在非洲,骆玲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非洲妈妈”,说起这个称号骆玲娟解释说这其实是非洲的一种代表着荣誉的称号,最早被称为“非洲妈妈”的是帮助黑人和孩子们的修女们,所以这个称号象征着正义。骆玲娟喜欢听大家这么叫她,于是她便干脆把“非洲妈妈”注册为自己的商品品牌,同时她也真正践行着正义和善良,除了传播中非文化之外,这几年骆玲娟一直关注着非洲不容小觑的艾滋病群体,为防止和控制艾滋病捐赠善款和药品。
非洲对于骆玲娟而言不是一个市场,而是她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