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西厢房乡侬学堂组织的线上直播系列课程“乡建微讲堂”第十八期,邀请到乡土建筑技艺传承人、乡土营造社创始人、“2017全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华文化基金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项目副主任卢岳鹏,主讲“乡村工匠,重塑自信”。本文是根据卢岳鹏老师的直播分享内容整理而成。
感谢李安领整理文字。
卢岳鹏,浙江临海市人、乡土工匠、乡土营造社(浙江)发起人,自嘲喻为“东海愚民”,出生于东海之滨——台州古城。
多年来,卢岳鹏积极投身乡土文化、乡土营建、古村镇保护事业,传承乡土营造技艺,为乡村文化鼓与呼。
我们在乡村所看到的景观、建筑,很多都是出自于乡村工匠之手。乡村建设需要乡村工匠,乡村的振兴,也就是乡村工匠的复兴。 ——卢岳鹏
大家好!我叫卢岳鹏,是“乡土营造社”的发起人,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乡村工匠,重塑自信”。
一、工匠师承,伦理关系
乡村工匠不比其他工匠,乡村工匠讲究的是传承。师父教导我们,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师父不仅教徒弟手艺活和规矩等知识,还培养其做人做事的德行。在我们拜师学艺的时候,父母就告诫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同时,传统工匠传承中,特别强调伦理关系及称呼。
我17岁时拜师学艺,拜师的时候有一个仪式:给师父敬茶、行拜师礼,再邀请师叔、师伯、师祖吃饭。完成拜师仪式之后,就正式成为了师父的徒弟。
拜了师之后,师父不是立马就带徒弟去学手艺、学知识,乡村工匠跟其他工匠不同,徒弟其实就是师父的半个儿子。所以你需要尽到儿子的情分,比如师父可能会让你挑水、扫地、烧饭,甚至带小孩等等。师父也不是一定要你干,一般我们都是主动去尽这些义务。
真正学手艺,是靠眼睛看。前期,主要是在师父身边打打小工、做做体力活,比如:上班的时候先给师父把工具拿出来摆好,下班后把工具收好、洗干净,再放回工具间。差不多前半年都是在做这些事。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在观察师兄弟、师叔伯他们怎么做,这也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有空的时候,我就拿起工具干起来,如果干得不对,师兄弟、师叔伯会来指导。而师父更多的是去观察你的内心,看你有没有学手艺的决心和上进心。
在师父和师叔伯的细心教导下,我也非常努力地在白天学习技术,晚上看书学习专业知识,不论刮风下雨,励志学好手艺,这份手艺不仅仅在手上,还在心里,那就是“勤恳、努力、专业、德行”。因此,我不但在每个季度和年度技能大比武中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同时也掌握了传统建筑营建等方面的基本工艺技法和施工技术、施工管理,通过三年的辛苦学习锻炼得到了师父和工程队领导的认可,也算师成后可以独立担当了。
二、自费做“土参谋”
我们深深知道,中华文化源于乡土文化,乡村没有了根就没了,文化生命也就没有了根系。每当我进村看到一些古村落在做保护修复时方法不当,就会上去指导。有人不理解、有人苛责、有人为难、有人排斥,但经过交流后,我得到了一些乡村乡贤、开明人士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在乡村的朋友圈也慢慢扩大了,时间长了,大家遇到一些改造问题、保护问题都会远程咨询,我也很乐意自费跑去做个“土参谋”。
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后来我参加过很多民间组织的古村保护活动,如:杭州建德、桐庐、上海青村古镇、宁波、台州临海、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福建地区等上百个村庄的保护活动和乡土建筑修复指导。在此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结识了很多乡村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我认为我们的乡村传统工匠还在,起码我还在。
那如今乡村工匠的现状如何呢?其实不是特别理想,主要面临以下六个问题:
一)乡村工匠老龄化加剧,年轻工匠青黄不接;
二)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乡村工匠纷纷进城当 ”农民工”;
三)原来工匠在乡村地位较高、受人尊重,进城之后成了”农民工”,一切听从设计师和工程师指挥,形成习惯和惰性,放弃自己的想法;
四)工资经常被拖欠,基本生活无法保障;
五)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
六)即使重新回到乡村,也会用城里那一套习惯动作。
有些工匠非常执着地坚持着,但也有不少工匠(大多数)放弃和遗忘传统工艺技法。还有的工匠缺少工匠精神,只讲所谓的规范不讲传统规矩,甚至学会偷工减料,失去了传统手艺人最基本道德底线。因此,社会各界对我们工匠们低看一眼,还贴上一个“农民工”的标签。
那么农民工跟工匠有啥区别?工匠,特别是乡村工匠非常受人尊重,他们有德行、有技术、懂规矩,所以非常受欢迎;农民工,却变成了社会低端人士,他们用体力劳动在城市去换取相对比在农村略高一点的薪酬。
我看到这些现实中的情况,非常难过,一心想为我们的工匠重塑形象,让他们重新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四、乡村工匠怎么复兴?
到底怎么做,才能让乡村工匠找回以前的状态?让乡村项目回到从前的风貌?
其实,我们在乡村所看到的景观、建筑,很多都是出自于乡村工匠之手。乡村建设需要乡村工匠,乡村的振兴,也就是乡村工匠的复兴。
于是我牵头在2014年开始筹建“乡土营造社”,在全国各地设立分社(工作站),培训和培养传统技能性人才,为更多的乡村工匠做指导性培训,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让他们重新回归到传统工匠行列中来,重新为乡村服务,让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留住“乡愁 ” ,保住我们中华文化的根。
在秉承“鲁班精神”之旨下,编修《乡土工志》,用视频真实记录乡土工匠艺人生存状态,发起多项乡土营建与保护计划,用心去编织乡土传承与保护大业,用脚步丈量乡土每一寸土地,用手去触摸每一块砖木结构,用行动建立乡土工匠艺人文字、图片、数据档案,搜集乡土素材和乡土文化符号。积极参与和指导乡土建筑修复项目,落地保护多处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建筑,在业界形成了共同保护乡土的共识。
现代施工工艺逐步向乡村渗透的过程,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使得很多传统工匠技艺濒临失传,乡村工匠几近失业,乡村建筑逐渐失去地域特色,成为统一的样板房。因此,工匠复兴首先要做一些工匠技艺的修编,保护和传承好乡土文化,重新塑造乡村工匠的自信,让他们重新得到社会的尊重。
具体方法有五个:第一个是通过项目去照顾一些50年代后期、60年代、70年代初期的工匠手艺人,这帮人就是我们的乡村工匠;第二个是通过项目培训,对这批乡村工匠进行指导纠正,让他们找回思想和灵魂;第三个是培养新工匠;第四个是培养学生对乡村工匠行业的兴趣;第五个是让乡村工匠与艺术家进行项目合作。
五、老师答疑
1、问:十八匠顾名思义就是十八种工匠,明末清初起源于湖北省大悟县滠水水系(黄陂县志记载)。十八是一个吉数,但工匠应该远远不止十八种手工技艺。
卢岳鹏:关于工匠的种类,我没做过统计,但就我相关的来说,工匠的工种是非常多的,如:泥瓦匠、木匠,铁匠、篾匠等。
2、工匠该如何在乡村立足?
卢岳鹏:乡村工匠的生存空间靠的就是口碑相传,只要有好的品德和精湛的手艺,就能在乡村立足。
3、问:如何让乡村工匠重获兴盛?
卢岳鹏:如果要真正恢复传统工匠的兴盛,其实非常难,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一起去寻找乡村工匠。把工匠找回来之后,将他的口述、演绎,通过视频、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就能保留住很多传统的技法。
4、问:乡村工匠难找接班人,有什么高招?
卢岳鹏:其实没高招,具体的方法我前面有分享过:首先要找到老工匠,然后再通过指导培训,让老工匠们回到以前的状态。再者,是让老工匠带徒弟,培养年轻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