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第九届中国(重庆)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将拉开序幕,来自国内外的近200家行业品牌企业和3000名专业采购商齐聚大足。大足将成为国内外五金行业关注的焦点。
热度越高越是需要“冷思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有着“中国西部五金之都”“中国锻打刀剪中心”之称,但大足五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仍需拓宽。
从外部来看,大足与广东阳江、浙江永康并称中国三大“五金之乡”。数据显示,目前永康登记的五金行业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4万户,其中仅上市企业就有6家;2022年阳江五金刀剪经营主体超8000户,从业人员近20万人,产品种类达5000多种;而大足仅有1700余家五金生产企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
就内部来说,大足已有的1700余家五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总产值不到300亿元,且尚无产值5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缺乏龙头引领;同时产业各环节分工协作不够,产业链条不齐全,研发创新不足。
如何做大做强?
大足正全力整合全区资源、推动行业创新、开辟国外市场,加速处理好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的转变、企业由“旧”到“新”的更替、市场由内到外的拓展这三对关系,打造好“大足五金”这个千年品牌。
小到大的转变:“握指成拳”融合发展
“大足五金以家庭小作坊起步,小和散是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小并不代表弱,整合这些‘小块头’是大足五金再次蜕变的基础。”大足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黄轶说,大足正从汇聚企业“大主体”、优化生产工序“小环节”着手,从根本上优化五金产业。
大足(龙水)工业园区内,重庆刀之翼木材加工有限公司的刀柄、重庆飞天厨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原材料刚出货完毕,运出车间仅几分钟便到达目的地——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再对其进行深加工,一把把刀具再用几分钟运至昊锐包装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进行高端包装,随后便可销往国内外。
“两年多以前,这样的场景根本想象不到,当时龙水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买一个好刀柄要到阳江甚至山东。”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自发说,在外地做刀柄要先打样,然后寄回公司确认,再让对方做,来来回回就是七八天。
2020年,大足区政府组织企业到各地考察,物色配套企业。“之后配套企业开始向公司聚集,经过几年努力,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周边已经聚集了超6家企业,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需要的产品,综合成本降低了10%。”杨自发说。
黄轶介绍,全区还定期组织龙水商会、五金商会、电商协会等八个相关商(协)会及企业进行主题交流;并整合区内行业优秀企业,组建成立钢锹专委会、农机专委会等专业委员会,提供共享产业信息,引领产业发展。
“大主体”的聚集能为大足五金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创造便利,“小环节”的优化则能让五金产业整体蜕变。
记者在重庆文厨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数字化生产线上,从刀坯到贴膜、装刀柄、打磨开口、精打磨、出货,生产一把刀仅需40多秒。“数字化生产线仅需要2人操作,而传统工序则至少需要20人。”公司总经理文永兵说,按一个人每天200元工资计算,一天就能节省3600元的人力成本,“未来这条生产线会向所有企业开放共享,我们仅收取代加工费。”
“共享工厂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负担,强化专业化生产,加速区域资源聚集,进一步做大规模。”黄轶说,大足正推动企业原材料采购、热处理、打磨、包装、检验、物流等工序分工合作,建设一批工业设计、质量检验、热处理、智能磨削等公共服务中心,加强核心工艺工序监测监管,打造产业共享工厂(车间),逐步推动产业分工,实现五金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共享共赢。
“旧”到“新”的更替:技术与设计双赋能
区域资源整合能为大足五金发展开辟更大空间,加速实现蜕变则需要高新技术、知名设计的支撑。
重庆明友钢具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自主研发的热处理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这条生产线运用了等温分级技术,能将钢料加工成贝氏体钢,韧性更足,生产效率也比传统工序高7倍以上。每天这里能产出7吨原材料,满足本地50多家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这条生产线的研发者叫陈明友,是公司董事长,朋友们都叫他“农民科学家”。三十多年来,陈明友研发的手板具、龙具、带具、园林具、抹泥刀等产品,获得26项国家实用新型与设计外观专利授权,闻名国内外。
在大足,陈明友这样的“农民科学家”只是少数,大多数企业缺少甚至没有技术研发是普遍现象。
如何弥补这一不足?龙头企业赋能是方法之一。以明友钢具为例,目前该公司能够根据本地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来对原材料进行成分调整并生产,满足小企业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极大地削弱了技术短板对小企业的影响,也为龙头企业注入了更多活力。
企业互助仅是第一步。大足引进了重庆北科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立足自身痛点,依托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热加工工艺技术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以及科研人才队伍,搭建五金产业激光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助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在“两化”转型方面,大足积极推动五金企业上云上平台,建成投用全国首个五金制品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赋予产品“数字身份”。“一把刀粘贴纸质二维码的成本大约是两毛二,数字打码仅需0.64秒,制作成本趋于零。”杨自发说,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电子标识解析报告,产品名称、刀柄材质、生产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还可点击相关链接进入企业线上店铺。
据了解,大足已有535家企业入驻五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158家企业上线运行,五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接入138家企业上平台,赋码量8.3亿个,解析8.2亿次,为221家企业平均降低库存21%、交货周期缩短27%、生产效率提高12%,累计为企业降本5000余万元。
技术优势还需要设计支撑。“以往本地企业热衷跟风模仿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没有自身特色,陷入同质化竞争,销路也难以打开。”黄轶说,强化工业设计是唯一出路。
目前,大足主要通过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引进一批专业设计机构来为企业赋能,组织了重庆品智、西梁纹样等工业设计公司在区内成立并开展业务工作,研发设计刀具、文创产品;策划组建工业设计职业院校和西梁纹样工业设计研究院,纵深推动企业工业设计,赋能企业创新发展,加速“出圈”。
内到外的拓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有了好产品、好技术,如何让大足五金走得更远?外贸是当下大足五金发展再突破的新增长点。
外贸也是大足五金发展的鲜明底色。2004年起,“陈明友”牌系列手板具产品先后出口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桥丰五金的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等地区;萨维五金重庆有限公司将其工具出口到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但大足企业并没有吃尽外贸经济带来的红利。“最初我们的出口只能依靠外贸公司,由他们来采购、出价,渠道单一。”陈明友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卖给外贸公司仅13元,外贸公司卖给国外客户达到18元,国外客户再转手就卖到了26元,他辛苦研发出优质产品却得了更好的利益。
简化外贸经济的中间环节,为本地企业搭建与外商直接沟通的渠道,是大足发力的重点。
“目前我们已经走访梳理了上千家企业的基本信息,汇总到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并提供给国际贸易公司、国际贸易组合人等。”大足区商务委副主任吴大勇说,大足还开发了“渝采通”跨境贸易服务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注册备案、组货拼箱、跨境物流、报检通关、收汇结汇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应用功能。
同时,大足积极打通铁运通道,对接并深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公司等平台的合作,争取铁路出口运力和运价支持,持续提升物流承载能力,大足美锋工具经营部、诚飞商贸部先后通过中欧班列、中老班列完成首单贸易;探索陆运通道,对接易贸供应链等外贸企业,构建永川海关、渝州海关等内地海关与口岸联动机制;扩充海运通道,抢抓出口货物江海联运机遇,推动大足通过上海港实现小商品“借船出海”。
“外贸将加速大足走向世界,也为大足五金品牌发展提供机遇。”黄轶说,目前全区已培育“天下大足”“龙水”两个集体商标,接下来将推动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融合发展,并结合大足雕刻文化、兵器文化、匠心文化、创新文化,赋予品牌独特的灵魂和气质,让千年五金熠熠生辉,闻名世界。
记者手记
政府“搭台”,还需更多企业主动“唱戏”
历经千年岁月的大足五金,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务实与求变。从战争时期的插刃凿子箭、檑木耙、长枪镰钩到和平年代的耕具、匠具、日用器具,大足五金总能因时度势、取民所需、顺势发展。如今的大足五金更需要发扬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
目前大足已有的1700余家五金生产企业大多是从家庭小作坊发展而来。“许多企业还是以家族经营模式为主,没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松散。管理者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不强,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状态。”大足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黄轶一语道破大足五金当下面临的本质问题。
调动这些小企业求变的积极性并加以培育,是大足五金未来发展的关键。当前大足也正从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方面为五金行业发展打造最优环境。
大足已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重庆明友钢具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热处理自动化生产线满足了本地50多家企业的高端产品需求,陈明友敢于不计成本、破旧立新的精神令人动容;重庆文厨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线向全区五金企业共享;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的“飞天”品牌目前已有200多个系列的刀具,100多个系列的剪刀。
大足还需要更多企业主动求变,抱团发展,解决小而散的难题。同时与政府携手发力,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行业的转型升级中,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