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也能卖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2020年第一场大雪过后,东乡县达板镇山川梁峁一片洁白。
天刚麻麻亮,76岁的达板镇黑石山村村民马忠学便骑上电动车,前往距家1公里外的河边“寻宝”。
1个多小时后,马忠学满载而归,电动车后仓里堆满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8时30分,马忠学准时来到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先将清早捡来的石头悉数卸下,再交由扶贫车间技术人员仔细查看、分类处理。
“品相一般的5元;品相中等的20元;品相极高的50元……”从技术人员手中接过卖石头所得的80元后,马忠学脸上满是笑容。
2019年11月初,河砚扶贫车间在黑石山村成立,马忠学成了一名工人。上班时,他在车间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下班后,他在周围的河边、山上捡石头,拉回车间售卖。
2019年12月初,当马忠学领到首月工资2500元,加上平时卖石头挣的600多元时,他终于相信了“石头能卖钱、石头也能生钱”。
昔日不起眼的石头,如何成为黑石山村村民实现增收的宝贝?村党支部书记马国海认为,要归功于河砚扶贫车间的创办人赵成德。
赵成德生在洮河边、长在洮河边,用洮河边的石头制作洮砚是祖祖辈辈家传的手艺。1987年,赵成德在家乡办起了第一家洮砚厂,开始带领能工巧匠将一块块“顽石”打磨成享誉全国的洮砚珍品。赵成德依托企业,在岷县、卓尼县、临潭县等地创办洮砚加工作坊和专业村,并培育大批洮砚生产加工销售人员,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2019年,赵成德将目光瞄准了全国深度贫困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黑石山村拥有丰富的石类资源,在制作砚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砚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理清思路后,他带领团队与黑石山村村委会一道,在当地创办砚台制作扶贫车间。为加大品牌效应,特命名为“河砚扶贫车间”。
如今,黑石山村河砚扶贫车间已顺利投产,像马忠学一样在这里打工的群众,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看着村民们脸上溢出幸福的笑容,马国海也对村里的未来充满信心。
链接:洮砚
洮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