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一门艺术,这里面的门门道道深深地吸引了我,经过近五十年的钻研,现在我就想把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在老街的“万氏工艺”雕刻作坊里,石雕技艺传承人万兆存坐于凳上,一个还没成形的石胚放在案上,他一手持钎,一手握锤,用力地在石胚上上下地敲打着,石屑在清脆而有节奏的“叮叮当当”声中四散飞溅,就是这样精雕细琢,一件件独具特色的石雕艺术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与赞扬。
1、从小钻研延续发展石雕艺术
在广袤的大西北,辽阔的黄土高坡,孕育和承载了厚重而久远的中华历史和文化,也保存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华——石雕。而在榆阳区老街上“万氏工艺”雕刻作坊里,万兆存老师傅有着太多关于石雕的故事,让他细品回味,让他说不尽、道不完……
“ 我从小就对石雕工艺有着一份独钟的酷爱,没想到一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万兆存老师傅自小生长在石雕家庭,他说,最早是由爷爷传承下来,等传到他这时,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了。小时候,他经常跟在父亲身后观察制作的流程,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他慢慢地对石雕工艺产生了一份热爱。
万兆存是子洲县周家硷镇人,今年68岁。他年轻时当过兵,当过生产队书记,卖过玻璃,也当过油匠,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仔细认真、一丝不苟。1980年开始,他在周家硷镇上开始办石雕厂,2006年至今一直在子洲县城和榆林从事石雕工作。万师傅从事这门手工艺已经近五十年的光阴,可以说他用了人生的一大半时间都为之奋斗,他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与赞扬。
2、匠心独具悟神技精雕细琢出精品
“制作石雕首先要选好石材,我用的石材通常是青兰石。这种石材软硬刚好,而且细腻、光滑,雕刻出来的作品柔润而有光泽,是雕刻中的上乘石材。”万师傅说,“选好石材以后,就要绘图、抛荒、粗雕、精雕、雕刻…... 虽说雕刻的工序并不复杂,但要求较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如果有一处疏漏,作品最后就不会让人觉得传神,而是有生硬的感觉。”
在万师傅的店铺橱窗里,摆放着各种精雕细琢的石雕艺术品,有栩栩如生的石狮、惟妙惟肖的人物等。“最早开始是雕刻石狮、砚台,后来发现自己喜欢雕人物,就开始雕刻古典名著里的人物和有陕北特色的人物造型。”万兆存指着各式各样的石雕人像说。从2013年开始,他和儿子一起耗时三年之久雕刻出的石雕《红楼梦人物系列》作品,共99件100多个人物。2014年10月在浙江东阳世界工艺文化节,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世界艺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获得国际工艺精品奖。
“一个人物要雕刻成功,需要不间断地雕刻20多天才能完成,这还不算雕刻失败的。人物雕刻要比其他雕刻难度大,线条、神态不能有一丝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万兆存说。现在他雕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惟妙惟肖,表情、神态非常逼真,如同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生动。五十年如一日,现在他的技艺可谓“出神入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雕什么就能雕什么,得心应手。”多年来,他为民间石雕事业培养出从业人员100多名,为陕北民间石雕工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
3、培养石雕的传承人推动陕北石雕文化发展
作为陕北石雕的传承人,万兆存觉得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摆脱陕北的石雕艺术目前发展的困境。“虽然我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但是近几年陕北的石雕现状却不容乐观。大批手工艺人改行,年轻人对于石雕的热程度减弱,陕北石雕发展似乎处于瓶颈期,虽然困难重重,但我和我儿子会将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万兆存说。
现在他的大儿子万军利传承了他的雕刻技艺,而且同样很有天赋。“儿子从小受陕北民间艺术和家庭氛围的熏陶,现在也从事了石雕创作,在业内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很欣慰。”万兆存说,儿子万军利在雕刻技艺上也有很深的造诣,雕刻的作品并不比他的逊色,有了技艺传承人,他便不会担心以后的发展,而且万军利在淘宝、微信上均有“万氏工艺”店铺和作品介绍,拓宽了销售渠道,为以后的石雕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平台。
这些年他和他的儿子把精力放在传播当地文化艺术的创作上,陕北最普通的老汉、陕北最常见的景物都是他雕刻的内容。从传统石狮到花鸟鱼虫、名著人物最后回归到陕北最普通的传统文化,他的创作实现了最接地气的转变,推动了陕北石雕民间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为陕北石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期的对外传播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