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企业能够在疫情中找到突破点,逆势成长,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长期过程演化的必然结果。”坐在“鲁班”创始人鲁柏祥博士的对面,记者问及登上本期杂志封面的企业具备什么共同特征时,他这样总结道。
毛新雨早年在浙大上学时就上过鲁博士的课,但当时并不觉得多么受用。后来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鲁博士所授内容的道理,于是专门去“鲁班”学习。“现在我还经常去听课,每次都能吸收到新东西,不断去调整短期发展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鲁老师跟我们说,要顺势而为,顺国家政策,顺客户需求。我觉得很对。”刘竞成从事稀土永磁行业,他对鲁博士讲的“做事不追求完美,而要致力于迭代;老老实实做一件事情,只要去做,笨人也能成功”十分认同,且受益颇多。
“在疫情面前,比起一般理解的负影响,鲁班企业几乎都是正影响,而且越战越勇,这与鲁班人勤奋好学、吃苦精进、敢于胜利的精神密切相关。”鲁博士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业绩上扬的“鲁班”企业不只有《浙商》杂志此次集中报道的这几家,还有许多在自己行业内做得非常出色的企业。虽然它们身处的行业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掌舵者都对市场和未来具备高度的敏感性、预见性,能够迅速感知自己的处境,并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鲁班创始人、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
变化早已来临
“2003年的非典,改变了商务的运作方式,网购兴起。2020年的新冠疫情,将导致生活的网络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发生新的改变。企业不能单从供应链的角度去应对变化,要弄明白疫情导致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改变,观察与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消费和购买行为,思考公司如何出改变以适应未来人们的行为。”
“新冠疫情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哪些方面的改变?与本公司经营业务相对应的领域是什么?”,与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是消费和购买行为,公司要从生产、服务等方面作出相应改变以适应未来人们的行为。
在鲁博士看来,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个智慧文明的时代已经开启。“农业文明是家庭文明;工业文明是国家文明;智慧文明则是世界性的。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生产方式。”
他说他经常提醒企业家,盯着欧美市场并非最佳的外贸原则,而应该把目光聚焦到人口多的地方。全世界超过60%的人口在亚洲,所以,企业不应轻视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市场。
今年一季度,浙江省进出口总值6299亿元,同比下降5.4%。而浙江与东盟的进出口额达到845.7亿元,同比增长6.7%。东盟由此超过美国成为浙江第二大贸易市场,同时也成为浙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这个新变化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鲁博士的判断。
“系统”的力量
有力应对变化的措施和能力背后,是“系统”在发挥作用。“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学了那么多知识,似乎没产生什么力量。我要告诉你的是,系统化的知识才有力量。知识本身就像是一辆汽车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如果没有组装成整车,那么这堆零部件其实还比不上一辆已经连接完成的拖拉机。‘鲁班’就是要做总成,将散落的知识通过结构化的整理变成一个能够长期运行的系统。”
疫情发生的时候,有些企业会观望和等待,希望它过去。鲁博士通过多次网课,明确地告诉鲁班企业家,一定不能傻等,要行动。“很多人马上醒悟了,也唤醒了他们之前在鲁班习得的系统化知识。”
每个企业面对的发展环境不尽相同,相同时间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问题会在不同时间碰到。所以,鲁博士构建的课程体系还希望提升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在任何一个当下,都能快速应变。他认为,知识教育是静态的,它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但智慧教育是动态的,甚至是“变态”的,它让人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人才的水位
在“鲁班”,个人管理和组织管理是课程的重头戏,此外还有营销管理和创新管理。通过这几类课程,鲁博士希望帮助企业家解决“心脑身”的问题。在他看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企业家是“心”,是企业的灵魂和气质,企业家层次的高地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对于引进外部人才,鲁博士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只要企业人数超过30个,人才都已经在公司内部具备了。“你要做的就是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企业的人事部其实应该改叫组织部,人才同样需要组织化。”
企业也可以被视作一个木桶,引进一个高水平的人才相当于给木桶装上了一块长木板,但其他员工仍旧是短木板,因此这木桶仍然储存不了5米高的水,水平线还是会回落到3米的位置。所以,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来说,更关键的是提升整个组织的水平线,提高组织协作和协同的能力。
“怎么提升团队的执行力?”记者补充问道。
鲁博士回说:“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认同,全体员工对于企业的使命、愿景和理念要高度一致;二是制度,鲁班有‘八不’,不迟到、不开机、不走动等,每个人都要遵守。组织的效率主要来自管理,其次才是人员本身,所以要优先考虑如何通过管理及平台、系统和网络化来提升组织能效。”
鲁班与生态
早在2016年“鲁班”的课堂上,鲁博士就指出:企业经营,传统的“要素、结构、系统”日显局限,还要进一步做好“平台、网络、生态”。当时他告诫企业家,如果三年内不做,企业可能会很快划入下行通道乃至倒闭。谆谆教导,必有回响。很多企业正是在“鲁班”受到启迪和鞭策,不断修身,持续精进,持续营造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
当2008年开出“鲁1班”的时候,鲁博士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由他一人讲授的企业家系统特训营会延续至今。截至目前,除了西藏、青海、澳门,“鲁班”学员已遍布各个省市,总人数超过1200人,他们的业务更是走遍全球。“鲁班”没有做过广告,学生基本上是口口相传介绍进来的。很多企业家表示,听鲁博士的课会着迷,听了一次课或听了一次演讲,就还想再听,因为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很有长远的帮助。
鲁博士鼓励企业家的家人一起上“鲁班”,这样家庭内的价值观也会更加一致。他认为,家庭也是企业家个人精进和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部分,只有企业和家庭两部分都能协同一致,才能让企业家走得更远。
持续迭代的“鲁班”课程也积累起了丰富又有体系的资料。“假如我每天讲6个小时,不间断地讲,目前大概需要250天才能把全部内容讲一遍。从文字资料来看,也已经超过400万字。我也在计划将这些资料进一步整理后,分享给更多人。”鲁博士说道。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优秀学生的凸显,“鲁班”本身也在无形中成为生态和平台。除了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新的共赢模式也在产生——同一个行业,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可以串联组合为强大的协作网络,并可以输出更完整的解决方案;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变成一个内生系统,实现资源的互联联通。
云集创始人肖尚略是“鲁3班”的学员。4月份,他与鲁博士联手开展了云集平台“服装鞋帽类”线上对接会。肖尚略分享了电商的演变趋势和云集的创新做法,并与10多家鲁班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是疫情下鲁班内部资源对接的一次尝试,标志着鲁班在搭建同学企业交流平台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最后,针对“什么事企业家能做”的问题,鲁博士给出了三条准则:首先,要感兴趣,这样做的时候不会累;第二,社会有需要;第三,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有了这三条,事情会变得简单起来,路也会一直延伸至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