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满贵州民族文化的黔粹行室内场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会去努力,和后继的年轻人一起把黔粹行做好做强做大,做成真正的民族品牌。我也愿意去试一下,希望把我们中国的民族工艺品做成中国的爱马仕。”贵州省黔粹行董事长付国艳如是说。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瑞金北路的黔粹行,见到了付国艳,身着苗族刺绣服装的她显得格外精神,她说自己身穿的服饰都是出自绣娘之手。
贵州的苗绣,以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被世人公认为最精美的刺绣艺术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付国艳看来,对民族艺术最好的保护就是让手工艺品走入生活,所以她多年来深入村寨,对有手工艺基础的少数民族妇女进行培训,并收购她们的产品,让深山村寨中的农户不仅能提高收入,居家就业,还能有效缓解乡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
正在店里刺绣的田秀珍是一位苗绣手艺人,她绣了近40年苗绣,2015年在付国艳的邀请下,她从近300公里外的黔东南州台江县来到黔粹行店里常驻,一方面她可以现场展示苗绣技艺,另外可以和付国艳随时沟通,根据客户需要不断改进产品。“我希望我们苗族的刺绣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国家和社会都支持我们苗族刺绣,我们生活越来越好,我很高兴。”田秀珍说。
像田秀珍这样的苗绣手艺人还有织了几十年土布的陈乔英,2004年陈乔英从惠水来到店里常驻。她在黔粹行除了织布还会绣花盘扣,前几年她丈夫也加入了黔粹行。“在这里工作很开心的,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陈乔英说。

付国艳向外国友人介绍展览品
据付国艳介绍,随着“锦绣计划”的实施与推广,像田秀珍和陈乔英这样的手艺人,在贵州省内还有3000千余人,其中的20余人是“非遗”传承人,她们在安顺、黔东南、黔南等地设立了农村合作社、手工联盟基地,通过对绣娘和手艺人进行培训,她们的产品可以直接提供给黔粹行。
在付国艳的带领下,数千绣娘都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一次为了给客户赶货,我带着我的团队,三天三夜没睡觉,因为你一睡,她们肯定也要睡,就没办法,就带着她们三天三夜不睡觉,就做产品,做出来交给客户。”年轻时吃过苦的付国艳,只身去到几百公里外的山野田间收购蜡染刺绣等民族工艺品,凭借柔弱的身躯,用自己缝制的背包能够背回上近百斤民族工艺品。这段经历令付国艳回想起来记忆犹新。
“以前,我肩负的责任是想给农妇们多卖一点产品,带动她们致富,现在我希望通过黔粹行,不仅是让中国知道,要让世界知道我们贵州的民艺产品。”付国艳说,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她一直坚持以3倍的订货数目向绣娘们收购产品,对于不合格产品,她宁可剪坏扔掉。“避免绣娘以后不好好绣,她的产品可以给她收,但是你要当着她的面,拿剪刀把它剪坏,把它扔到垃圾里去。只有下这个决心,才可以把产品做好。”

付国艳展示产品
自1994年推出的专利技术产品“真丝蜡染”在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2010年,付国艳为上海世博会的贵州馆提供了90%的展品,包括苗族银饰、水族马尾绣工艺品等。2016年,她带着贵州民族工艺品亮相第十二届中国深圳文化博会,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妇联相关负责人的认可和赞叹。2018年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交流周,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东盟国家的代表团成员被她带来的马尾绣手包精致的刺绣图案深深吸引。 2018年10月,付国艳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她说,“参加大会,增强了自己做民族工艺品的信心,会创造更多更好的民艺产品,继续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居家就业增收,做新时代有正能量的新女性。”日前,付国艳在2018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上荣获贵州文化产业“十佳”人物。
未来,付国艳打算建一个小型博物馆,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30余国家的藏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和交流,“因为喜欢干这个行业,我也收集了一些工艺品、美术品、艺术品,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手工艺,大家能在一起交流学习,对民族手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促进大家的发展,提高技艺。”付国艳说,这样将会扩大贵州民族工艺品的世界影响力,让世界认可和接受来自中国贵州的民族工艺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