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济南是泉城,以“泉”著称。盛水时节,那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曾吸引古今中外众多文化名家为之折服,为其赞叹。北宋曾巩赞曰:“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于钦亦称赞:“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由此形成了济南源远流长的“泉水文化”。


数十年来,当代著名书法家张仲亭先生对“泉水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他爱泉水,赏泉水,写泉水,心中充塞着浓郁的泉水情结,长期研究济南泉水文化的源流和内涵所在,并以自己擅长的独具高格的书法艺术书写咏泉诗,承载和传播泉水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他的书法,和泉水文化一样,被誉为济南的名片。


张仲亭先生的书法与济南泉水文化具有天然、内在的密切关系,体现着艺术的“精神家园”性。海德格尔说:“接近本源就是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只存在于对本源的接近中,绝非其他。所以,在故乡中对本源的忠诚,这是很自然的。”可见,这种忠诚来源于故乡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深深敬礼。张仲亭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济南人,泉水始终伴着他的人生履历,泉声随着他在艺术之路上一直前行。因生长于济南并在济南工作、创作,他熟悉历史沿革、民风民俗、泉水人家等与泉水紧密相联的元素,也见证了济南的城市发展。可以说,泉水文化已深深刻在他的心里,泉水之韵成为他无法忘却的审美记忆,使他天然怀揣一种浓郁的“泉水情结”,而泉水之气也滋润着他的书法艺术,使他的书法带有清泉的明净和心灵的清澈。


饮水思源,涌泉相报。张仲亭先生怀着对家乡济南真诚挚爱的一腔深情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长期以来将自己的书法和泉水文化绑在一起,共生共荣,可谓实现其书法艺术和济南泉文化有效融通,在自己努力奋斗的书法领域为家乡济南踏踏实实地做出有目共睹的突出贡献。于是,我们可见:他一笔一墨,书写和再现古今咏泉诗词之美;一举一动,传承、宣传泉水文化;一心一意,努力为泉城文化代言。如此以来,济南的多处厅堂楼馆、名胜古迹,悬挂着、镌刻着他的书法作品;漫步泉城,我们会发现许多单位、企业的牌匾是他题写的。从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大碗幕”选用了他的书法《望岳》,到2014年济南市打造国家级5A级景区,由他题写了“天下第一泉”,并设计成LOGO;从2017年济南市政府重修华阳宫,由他书丹《重修华阳宫记》,被刻石立碑于华阳宫,到他近年为五龙潭秦琼祠题写石刻两边诗词;从他之前书写老舍散文《济南的秋天》,并被刻石于趵突泉和大明湖老舍故居,到他最近应邀书丹《齐鲁碑刻文化苑记》,到刻石于千佛山南门的齐鲁碑林----种种事例,不胜枚举,表明他为新时代泉城的发展着想,高度自觉地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致力于讲好济南故事,弘扬泉水文化。

张仲亭先生长于小楷,他兼收传统小楷的正、真、规、范,糅合了“二王”行书的爽利流美,呈现着气息通透而趋向于动态的美感。他真正开启小楷创作,即是从书写济南泉文化入手的。2001年,身为山东省书协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的张仲亭先生,有感于济南的山水之美,有感于晏璧的咏泉诗之妙,用小楷书写了10余米的《济南七十二泉诗》长卷,并参加建党80周年书法展,观者云集,奸评如潮。2002年,《张仲亭书济南七十二名泉诗》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面向社会发行,被广泛购求。随后,《张仲亭书历代名人咏济南》又继起风采,声誉广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是张仲亭先生静心治学研究和格外用心书写的重点对象,被他常写常新。之前他用小楷工整书写,近年来他进一步探索中楷字体的审美载体功能,又用中楷来写。书写之际,他思如泉涌,使七十二首诗如七十二眼泉水,潺潺流淌在这长21米、宽半米的书法长卷里。静心品读,似有股股清泉自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其字端庄而秀丽,含蓄而得体;可谓字字珠玑,行行娟秀,如清风拂面;饱满生动,整体上给人一种清冽、畅朗、新雅的审美观感。





张仲亭先生不仅以自己的书法艺术为泉水文化增光添彩,更以自己团结众多书法同仁成立的济南兰亭书法院为活动基地,以“翰墨颂泉城”为宗旨,近些年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大型书法展事和公益活动,在更大范围成功地推广了泉文化。

张仲亭先生本人及其书法,浸透着泉水文化的内蕴。他用书法不遗余力宣传济南的泉水文化,不断书写着泉水文化的时代新声。同时,济南的泉水文化也成就了他,从而做到书法艺术与区域文化的相互促进,并取得显著成就,这被学术界和新闻界共同称为“张仲亭现象”。


作为一位享有较高声望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张仲亭先生自觉担当起泉水文化传承和宣传的历史人文重任,用他精妙的书法艺术,展示了济南泉水文化申遗的重要性,为泉水文化申遗有效张本。(上官爵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