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少数民族都有着许多自己的特殊工艺品,且都是看起来十分好看做工十分精致的工艺品,这些也都是各个民族最特殊的传统工艺品。云南身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更是有着许多独特的手工艺品。
云南手工艺品造型奇异,构思奇妙,别具一格。比如说,古城青铜器中造型奇妙的牛虎铜案,款式多样而别致的铜扣饰。在现代工艺品中如仿古斑钢工艺品的古朴庄重,锡工艺品的华贵典雅,建水、华宁等地美术陶和昆明红土陶的古拙和多样化,木雕工艺品造型之多变,民间竹编斗笠竹箩之精致,都显示出很高的造型艺术。
云南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各有绝招。如斑铜工艺品的铸造和显斑技术,建水紫陶的雕填工艺,镇源黑陶和白陶烧成温度,白族扎染的扎花针法,傣族织锦工艺,腾冲玉雕匠人辨别玉石质地的技术和因材施艺的功夫等等。而且许多工艺是世代相传,使手工艺有独特的个性,许多手工艺的装饰图案,不打画稿,全凭经验和灵感,成图在胸,心手并用,意到画成。
石屏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始创于云南石屏,是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铜制工艺品。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泛。
壮族染花米饭
云南壮族每到三月三前面一个月左右染花米饭的习俗已经由来已久,然而随着生活的快节奏,真正用传统方法染制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不是深入了解过的人,还真不知道传统花米饭植物染的颜色只有黄色,紫红和紫黑。
尼西黑陶
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近千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这种陶具大方美观,广泛的使用于滇西北部以及我国的藏区,喷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
鹤庆银器
大理鹤庆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自从仙鹤成群降临、翩然起舞的传说诞生,这座位于大理最北、紧邻丽江的小城便开始以“鹤庆”为名。茶马古道的兴旺带来商旅如织,丰饶的银矿催生出娴熟的锻银技艺。在世代传承中,心灵手巧的白族人民不断改进加工技艺,创造出绝妙精美的手工艺品。
荥阳油纸伞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的云阳村,是一个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这个小村庄因其有着上百年制作油纸伞的历史而名扬滇西。云阳村的几位纸伞艺人,固守着这一古老的传统行业。
大理扎染
大理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手工艺。产品选用民间土布为胚料,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皮中提取色素为染色。其纹路自然,颜色青翠,形象素雅,取材生动,格调大方,而且贴身柔软舒适。
建水紫陶
紫陶是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深黑嵌白者,尤为上品。
山茶花
云南山茶花,花大色艳,有的一株盛开万朵,如火如荼,红霞一片。山茶花早在13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栽培始于隋、唐,宋渐多,元代以后与日俱增。
剑川的木雕
剑川的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木雕之乡”美称。剑川木雕用于室内厅堂摆设的桌、椅、凳、茶几,高档家具中有“双凤朝阳”、“飞龙揽云”、“孔雀开屏”等配套的家具多达24件,特别是在其间镶上大理石显得更加美观大方。近年来,剑川木雕厂又开发生产了一批旅游小件工艺品。
昆明牙雕
昆明牙雕有立体牙雕和平面牙雕之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刻字组像,形象生动,雕工精细,设计精巧,是难得的工艺收藏珍品。小牙雕大约几十元,大一点的上百元左右。
藤编
藤编,藤条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篾而非篾,又称藤篾,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腾冲人用此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傣锦
傣锦是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而着称。有各种珍奇异兽的图案、五谷花卉的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等。
云南的手工艺品并不仅仅只是这些较为有名的产品,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很多手工艺品是人们大多不是很熟悉的,若是你想要接触了解更多的云南手工艺品可以去云南旅游了解。
传承千年的技艺
沿袭千年的精髓
在云南这片土地上
或许还有更多如此可贵造艺也在慢慢失传
它们不骄不躁
我们不想忘
也不敢忘、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