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开幕

   日期:2020-02-04     来源:中新网上海    浏览:298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2日电 (王笈)《八仙过海》“踩高跷”民俗活动,室内木偶剧《了不起的灵灵鼠》,名家现场写春联,龙凤字、剪纸、面塑、草编、树叶画等手工艺摆起长摊……一片火红热闹的场景中,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11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如约而至。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主办,上海市徐汇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协办,澎湃新闻提供媒体支持。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延续往届“衣食住”主题,围绕过年出“行”,以“启程·回家·团圆年”为主题,通过“年货,城市出行记忆”、“过新年,兜兜转转真‘遐意’”、“春运,赴一场团圆之旅”和“旅游,过年的另一种形式”四大板块,向大众呈现过年与“行”有关的传统年俗、时代风尚。希望通过历史的跨越,新老上海年俗的融合,展现春运的变迁,从走亲访友到出门旅游的“过”年。

与此同时,二楼白厢展厅的“生肖有礼·鼠你红”生肖文化展,通过广泛设计征集,向广大市民朋友们展示一批精美优秀的、以“子鼠”文化为创作主题的平面设计佳作和设计衍生品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将寄寓着老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的十二生肖的动人传说呈现出来。二楼非遗展厅“栩栩如生——闽台木偶、海派木偶联展”则介绍了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民俗活动——木偶戏,将成体系的两大深富艺术魅力的木偶派系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以及相关传承人介绍给广大市民。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一份坚守换取万家团圆

春节的脚步临近,人们用各种交通方式: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等,从他乡归故乡。当千千万万中国人打起背包踏上归途时,还有一群人把春运、春节当作平凡的工作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为送你回家。展览通过故事、图片和藏品立体地呈现了这些春运守护者的故事。

上海铁路姐妹花,“85后”孪生姐妹姐姐沈茹在铁路上海站担任客运值班员,妹妹沈燕则在铁路上海客运段担任列车长。为了春运,她们默默坚守16年。每年除夕对姐妹俩而言,都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一个埋头琐碎的客运站事物,一个穿梭在一节节列车厢中奔波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用汗水筑起回乡旅客的温暖回家路,“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通过火车相聚、团圆,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春运也是公交最繁忙的时刻,每年春运开始,公交公司就会派人到火车站值守,与铁路部门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火车到站时间。会加派车辆,增强运力,春运春节期间有不少是全家人一起出行,这时公交售票员会特别注意是不是一家人都上车了,如果出现“落单”,公交车会耐心等候。“一家人搭公交车走亲戚是不能拆散的。”老公交人张建人说,这也是上海公交春运给人们留下的温暖。

开过22年出租车的老寿,过年期间,一天都不能在家待着,吃年夜饭就别想了。春运、春节期间正值冬季,老寿最怕遇到雨雪天气,轮胎打滑,“尤其是大雾,车子都不知道往哪里开。”再加上马路上鞭炮声不断,行车十分困难。更加闹心的还有吃饭问题。一到过年,街边的小饭店陆续关门,从家周边出发,随着乘客的目的地越开越远,老寿何时能回到家吃上饭都是未知数。老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乘客,有背着大包小包的返乡青年,还有全家返乡的温州商人,和回大陆探亲的台胞……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回家过年”是年俗不变的主题

阳光透过玻璃窗斜射到厨房里,大铁锅里炸着煎饼,蒸笼里放着蒸开了花的馒头,地上的坛子、鸡蛋、南瓜、大白菜、罗卜仿佛还沾着新泥;卧室内墙上左右对称贴着年画,炕上的小桌上还摆放着姥姥刚喝过的茶壶和用过的针线包,长长的砧板上摆放着的刀和大白菜,大概是为包饺子做的准备吧。展厅中“姥姥家的厨房”和“姥姥家的卧室”微缩模型带着岁月的痕迹、熟悉的记忆闯入眼帘,这所北方老宅温暖而逼真,作者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刘慧远,妈妈朱恩艳和六岁的女儿瑶瑶。他们历时2年,用满满的亲情和一个个不眠之夜,复原了家乡内蒙古老宅的厨房和卧室,老宅的主人是爸爸已故的姥姥。作品中的每一个温馨的细节,不仅勾起了无数北方来的新上海人的童年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也打动了无数远离故乡在上海打拼的人。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一家人能相聚在一起,还有很多好吃的,美好而温馨。“过年时大家总在等着吃姥姥用大铁锅,加了碱蒸出来开了花的馒头,馒头好了,姥姥满是皱纹的笑脸隐在热气腾腾的馒头后面,我们则在大笼屉的另一边吃得很开心。”所以不管走到哪里,这些开了花的馒头始终是他们记忆中最好吃的馒头。姥姥厨房里的鸡蛋有些大,朱恩艳回忆,小时候交通和信息不发达,每当放假前半个月,就得给姥姥写信,告诉她自己几号去,等到那天姥姥和姥爷会赶着马车去接她,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寒冷的,姥姥怕她冷在马车上会用厚厚的被子裹着她。每次到了姥姥家后,姥姥总会把家里母鸡生的最大的鸡蛋留给她,所以记忆中的鸡蛋非常大,饱含着姥姥的爱。

房子中的每个物件基本都是按照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复原,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老房子。旁人不解他们这般执念,他们却认为,“如果有一件东西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模样,会觉得不完全是我姥姥家。”又到一年春节时,又是归乡季,家乡的记忆就浓缩在这套房子里,等待归乡人,陪伴异乡无法归家人。

朱佳和妻子汪苏是金融证券业从业者,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安徽,辗转纽约、北京、上海三座城市,最终定居上海。2019年2月8日,农历大年初四,两人在安徽宣城敬亭湖畔举行了婚礼。在上海生活了八年,他们把上海当作了第二个家乡,汪苏说以往每年春节都会回家过年。早些年,她是坐大巴车回家的,车票很多,不用抢。后来基本都是自己开车回家。她记得去年春运后返程正好碰上下雪天,本来4个小时的车程开了有八九个小时。无论多难都要回家过年,是埋藏在中国人血液中特别的情感,旅程的不易,为团聚的日子带来更多温暖和喜悦。今年过年,由于妻子汪苏已经怀孕,不方便在路上折腾,朱佳决定留在上海把父母接来一起过年。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这些年的春节,你去哪里?

“过”年,在中国文字中,年和行走密不可分。沪上年货的采办哪里强?本次展览绘制了一张年货的采办地图,老同盛的南北货经营,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邵万生、沈大成等上海老字号,老城隍庙、朱家角等古镇的都是传统采办年货的地儿。

一个完整的春节,从腊月廿三日晚就拉开了序幕,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中国人传统的过年是有诸多的风俗和讲究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如去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等。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守岁,初一给长辈拜年,初二回娘家……展览不仅介绍了传统年俗的内容,更呈现了现代人春节的新年俗。老上海人在初三之后,会选择去城隍庙、南京路、人民公园、静安寺、大世界、龙华、动物园等地方游玩;穿上新衣新鞋,来到熙攘热闹的九曲桥,兜兜小商品市场,尝尝地道的本帮小吃,讨个“一年烦恼都扫光”的好彩头。

现代春节还有一种年俗悄然兴起,到了初二、初三、初四,不少人举家出游,旅行过年。“90后”施喆沁从2014年开始,每年春节就和家人带着老人一起出游。那年外婆做了髋关节手术,外公因年纪渐长得了轻度认知障碍,都不愿远行,施喆沁和舅舅轮流开车坚持带着两位老人去青岛来了一次自驾游。她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过年,旅行过年会收获不同的年味。候保良老人带着92岁高龄的老人春游出行,一路旅行去弟弟家过年,沿途受到不少热心人的帮助,令他感动不已,体会到中国“年”的温暖。

展品中还有市民旅行中的购买的旅行纪念品、还有曾经出游必备,如今却被手机取代的各种中外不同年代的相机。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供图

“行走”中的“年”折射时代变迁

时代在变,回家过年的交通工具也在变,不同年代的交通工具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当天的展览现场,不仅有普通市民一个个感人的春节出行故事,还有不同年代的交通工具,公汽、火车、地铁。

年轻收藏者朱宇翔提供了上世纪80年代sk661链绞式客车及上海产sk561g链接式无轨电车等;老公交人张建人提供了绿色环保71路中运量无轨电动车模型,无轨电动车已成为上海公交最闪亮的名片之一;老地铁人管晓明和收藏者干国强共同提供的火车模型则囊括了蒸汽、燃煤、染油及电动火车四代不同发展类型的模型;现场还展出了一张珍贵的从“东方红”驶至“太阳升”的火车票。

当天,山三会馆作为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的分会场也以“鼠年畅想”为主题拉开了帷幕,展览分别从五大板块“鼠咬天开万物生”“取火点灯迎新年”“和和美美团圆饭”“共庆庚子闹除夕”“鼠(数)不胜鼠(数)话名人”,全面展示鼠文化的前世今生。其中有鼠图像的铜章、国画、玉雕摆件,民俗中一些迎新的灯具器具,根据年夜饭习俗展示的大漆描金果盘、酒瓶等,还有围绕新年娱乐活动展开,结合老鼠嫁女的主题故事展出的灯谜、火花、民国烟标等,以及名人们关于老鼠的画作、诗词等。(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小东小西创业服务中心  |  小东小西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全球招募线下门店经销商  |  小东小西商户注册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871-86995329

    邮箱:1240927286@qq.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小东小西网订阅号

  • 义乌小东小西公众号

  • 义乌小东小西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