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物收藏就被许多人当做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便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物界的4大“捡漏”神话,其中一件收藏品,许多人都知道是“仿品”,买的时候仅花了5元钱,但后来却卖出了2.75亿的天价。
第一件,宣德年间的雪花蓝大碗。
这件雪花蓝大碗曾被一位清代的天津盐运使所收藏,
后来随着家道中落,其后人为了抽大烟,
以5元钱的价格将其变卖。
1942年,世界收藏五大家之一的仇焱之以800元的价格将这件雪花蓝大碗买下,
1980年,在香港苏富比的一场拍卖会中,这件藏品拍出了370万港币的价格,到了如今,其价格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件,越王者旨於睗剑。
越王者旨於睗剑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虽然历经了2400多年,
但其保存十分完好不锈不蚀、吹毛可断,
其价值根本无法估量。
1995年,一文物专家在香港的一家文玩店发现了这件珍品,
但由于店家开价125万港币,根本无力购买,
后来还是因为杭州钢铁集团慷慨解囊,
这件价值连城的珍品才得以回归国门。
第三件,清乾隆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
“丛云”是最受乾隆皇帝喜爱的印章之一,
2016年,在西冷的一场拍卖会上,
“丛云”拍出了1.8万元的价格,
但事实证明,“丛云”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时隔一年,“丛云”出现在了保利的一场拍卖会上,
最终拍出了380万元的价格。
第四件,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
在收藏界,
王羲之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有市无价的,
哪怕是一些“临摹本”。
上世纪中期,
北京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仅以5元的价格
就从地摊上买到了这件《平安帖》宋代摹本,
但在2010年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
这件藏品却卖出了2.75亿的天价(加上佣金3.08亿),
创造了收藏界的捡漏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