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拉萨生机盎然,柳叶抽出鹅黄的嫩芽,桃树打出淡粉的花苞。时逢2019年春耕节,3月16日,尼木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正式揭牌。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尼木县普松乡如白村德乐白觉农牧民合作社等10家单位加入,组成我区首批非遗扶贫就业作坊。
记者了解到,2018年7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就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全面启动了“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工作。尼木县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等要素顺利入选,成为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的重点支持地区之一,也是我区首批成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为了做好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设立工作,拉萨市文化局、尼木县文化局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调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摸清了尼木县域传统手工艺工坊底数,为尼木县设立非遗扶贫工坊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尼木县共有藏香、普松雕刻、藏纸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有2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仅刚成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中,就有90%的负责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做好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尼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门成立了“尼木县非遗扶贫志愿队”,他们现场发放的志愿服务卡上,清楚地写着每一位传承人的级别、传承项目和联系方式,如有人愿意去学他们所传承的项目,志愿队的传承人们将免费教授他们技艺。
今年43岁的格桑旦增是尼木雪拉藏纸的自治区级传承人,他从事藏纸技艺已有23年。他的父亲次仁多杰是国家级传承人,是“尼木县非遗扶贫志愿队”的一员。格桑旦增说,之前他和父亲、弟弟三人都在家里做藏纸,2011年的时候,他们搬到了县里并在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成立了藏纸厂。
藏纸可以防虫蛀,不易腐蚀,近年来档案馆、图书馆、学校、寺庙和旅游市场对它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今藏纸厂每年要制作藏纸2万余张。因此藏纸厂的规模也在扩大,人员也在不断扩充。而且随着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主动到藏纸厂寻求工作,格桑旦增则积极提供工位,帮他们增收。如今,藏纸厂工人的数量已增至12名,格桑旦增每月给他们发3000元工资。“不论是父亲还是我和弟弟,只要有人愿意来学这门技艺,不管谁来都教。”格桑旦增说。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龙志刚在现场了解到尼木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情况后表示,希望相关部门以实施好《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贯彻落实好非遗扶贫就业政策,主动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深入发掘整理当地传统工艺项目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新时代非遗保护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现有产品题材、样式、功能。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开展好困难家庭传统工艺技艺培训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
龙志刚表示,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专门拨付100万元,用于尼木县开展非遗扶贫培训、设计、展示等工作,今年还将继续支持30万元。“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设立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龙志刚说。(文/图 记者 韩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