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讯(记者温小娟)“河南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利用和开发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2020年1月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小组会上,省政协委员、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黎波说,河南非遗产业发展正处于刚起步阶段,存在产品不够成熟、市场不够活跃、企业经营推广经验欠缺等问题,政府应在场地、资金、税收、人才、运营环境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更好利用河南丰富的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截至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从数量上来看,我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从影响来看,以少林功夫、太极拳、豫剧等为代表的非遗享誉海内外。
赵黎波认为,下一步,对丰厚的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从非遗图书出版与影视创作、非遗手工艺品开发、激活非遗演出市场、非遗旅游演艺项目开发等方面下功夫,如以河南的民间传说、神话为素材,出版丛书,推出连环画、声像出版物等,创作相关的动漫产品,不仅能起到宣传非遗文化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产业运作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比如原生态项目进景区展演、非遗综合演艺项目开发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游客提供独具中原特色的非遗体验,增强文化吸引力,增加旅游附加值,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赵黎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