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民俗类非遗——安国药市
公布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安国市
安国市为保定市辖区,南距省会石家庄100公里。安国药王庙始建于东汉,祭拜东汉光武帝刘秀二十八大将之一的丕彤(字伟君)。自南宋咸淳年间始,安国药市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庙会有“春五秋七”之说,即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经年不断。春庙的正期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传说这天为药王生日,所以成为春庙最盛的一天。冬庙则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正期,传说这天为药王祭日,盛况与春庙正日相同。
药王市有其独特的参拜礼仪。演戏、抬大供、献鼎、树伞、塑金身、挂匾、献袍、捐地、劳役等多种形式。礼仪则分三拜九叩和四叩礼等数种,另供面食、三牲祭品。其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
随着药王庙会声望日隆,药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清代中期逐渐形成全国各地药商组成的“十三帮”及“五大会”,同时建立了招待商客、管理市场的“安客堂”,安国自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流中心,被誉为“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自明清至民国,庙会由“十三帮”轮流操办,每年初一、十五都要临庙祭祀。
药王庙在全国医药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捐助下,于1985年重修,传统的庙会文化活动日益发展。安国药市不仅是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且在带动药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