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马雪
非遗项目通常以非遗传承人为创造主体,其传播多靠耳传口授。当“非遗人”偏爱研发创新,非遗项目传播力度、广度有限时,怎么办?河南给出了一种助推方式:借助已成规模的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效应,助推非遗传播。
河南非遗资源丰富,“非遗人”注重研发创新作品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像淮滨泥叫吹、罗山皮影戏、叶雕等历史可追溯上千年之久,背后少不了一片热爱、专注它的人群。
淮滨泥叫吹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它的出现填补了淮河流域没有泥塑作品的空白。70后传承人郑金宇,7岁开始学习,是创作淮滨泥叫吹之人物类泥塑作品第一人。郑金宇谈到,制作泥叫吹的泥巴要有粘性,不能有杂质。“我到地里,一眼就能看出来哪的(泥巴)能用,哪的不能用。”当记者问到:“做这么多年会有厌倦感吗?”郑金宇很坚定地说,“不会,我越做越有劲,特别是创造出新作品时,特别高兴”。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郑金宇多次参加各类学习,外出请教名师,拜访同行,并设计出《卷席筒》场景泥塑、《龙虎斗》《留守儿童》及《熊出没》等一大批作品。
淮滨泥叫吹传承人郑金宇现场展示非遗技艺 光明网记者马雪/摄
罗山皮影戏没有固定台词剧本,依靠即兴发挥述说古往今来,需要一位师傅同时掌握生旦净丑四个唱腔。70后罗山皮影戏岳派传承人陈雨伦强调唱皮影得“人影合一”,拿起了哪个角,你就是哪个人物。他在传承的同时探索创新,编导罗山皮影戏现代剧《山妞赴疆探亲记》。
叶雕薄如蝉翼,柔软如丝,令山水云霞、花鸟生灵、人间百态浓缩于一片叶子的方寸之间。60后传承人余贵明说,“做这个,得耐得住寂寞”。每片叶子厚度、韧性各异,蒸煮、雕刻力度不同,“先打淡一点的颜色,雕一层下去,需要雕重,再一点点加。手下重了,叶子就破了,几天的功夫白费。”
“非遗人”倾向线下传播,网络媒介运用较少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泥叫吹,除外出参加活动外,郑金宇在信阳灵龙湖景区内开办泥叫吹工作室,在学校和训练营上课。为了将作品推广出去,他还为泥叫吹设计了精美的包装。当问到郑金宇有没有做网上传播时,郑师傅有些自豪且掺杂些无奈地说,“我这一代比我父亲好多了,有互联网,网上能搜到我。(我)有抖音账号,但没时间做这个,我需要不断研制新作品、出去做研学。”与郑师傅一样处在“互联网边缘”的还有余贵明。余师傅说,“拍着(短视频)玩,感觉还好,就保留(在手机里)了,没想过(传上网),不善操作,传上宣传当然很好啦。”
为了让更多人听得懂罗山皮影戏,陈雨伦的剧团在外地表演时,从“多唱少说”改为“少唱多说”,且用普通话说让观众听得懂。另外,陈师傅建立皮影戏社会传承基地,义务授徒,带领剧团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每年有三四百人来找我,多是写论文或者拍片的,只要来我都教”。至于线上推广,陈师傅表示没怎么接触;罗山皮影戏岳派唯一的80后传承人祁平反应平谈,她说会在抖音上发短视频,点击率“几千到十几万不等”。与祁平一样,稍有触网、凭实力“吸粉”的还有河南轩逸少儿艺术中心。河南轩逸少儿艺术中心校长70后李莉说,“我们把所有精力放到教学上面”,通过音律熏陶、耳濡目染,让孩子一点点接触、了解、喜欢豫剧。至于网上宣传,多是闲暇时在抖音上传些孩子们表演、训练时的短视频,点击率在几千到数十万之间,网友反馈“都挺好的”。
借助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热度,拉近河南非遗与互联网的距离
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自5月10日开幕至10月26日,河南文旅相关内容线上总传播量超过57.3亿,今日头条上关于河南非遗文化的累计总阅读量为9.7亿,大会热度可窥见一二。
为进一步助推非遗传播,2019年11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闭幕式,除“老家河南”优秀传播者座谈会、大会共创成果展环节外,特设“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展及非遗节目展演。为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大会组织者对活动流程进行了精心安排。
首先,为媒体、互联网达人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创造便利条件。闭幕式四个环节在同一天同一栋楼内举行。以互联网达人为中心的大会共创成果展与非遗展位比邻,全天候对外开放,为达人欣赏自身作品之余,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提供便利。另外,优秀传播者座谈会因“冒险雷探长”“中摄影像”等头部互联网达人的参会而自带“吸粉”光环。座谈会前后,在非遗区域拍照、采访及节目录制的互联网达人及媒体明显增多。
平均年龄5岁,18名儿童演唱豫剧名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光明网记者 马雪/摄
其次,大会还为非遗项目全方位展示提供了舞台。在吸引了互联网达人、媒体驻足停留后,活动方安排在晚间的颁奖典礼后,进行濮阳杂技、信阳花挑舞、太极、少林功夫、豫剧非遗节目展演。除当地群众外,活动方还特邀“背着女儿去旅行”“幻想家japaul”等全国各地468名互联网达人观看,并邀请北京时间、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精彩河南、宝鸡新闻网等今日头条进行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当晚78个直播入口实现了167.93万次的观看量。
展望未来,非遗传承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当非遗传承人专注线下研制时,我们可以做非遗的传播者,充分发掘非遗文化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空间,助力河南非遗在互联网世界里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