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

   日期:2020-02-09     来源:魅力中国    作者:唐英博    浏览:365    

摘要: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将保定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雄安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之美的体现,各具特色的“非遗”也是雄安新区的宝贵财富。新区成立后,三个县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再单独存在,在整合的过程中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资源也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任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安新区;保护;传承

一、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一)保护及传承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文化遗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也同时打上了民族烙印,它不仅仅是某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一直作为维系中华儿女的纽带而存在,只有发扬和保护好才能展现出文化的大国自信。不同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存在载体是某一个人,有些文化进行传承时需要口传心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建立雄安新区是中共中央2017年4月1日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的历史非常悠久,其中雄县的建制沿革距今已有4086年,文化也是非常传统和繁荣的。故发扬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结构类型分析

本文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六大类别,分别是:(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17年9月12日,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完成。普查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3项,其中有211项呈活态存在。根据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0项)、第二批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7项)、第三批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9项)、第四批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1项、子项目123项)、第五批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4项,子148项),申报成功的雄安新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6项。分别为雄县古乐、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冀中笙管乐(安新县同口音乐会)、雄县北宋村古乐、安新县端村音乐会、安新县关城村音乐会、雄县十里铺音乐会、雄县鹰爪翻子拳、安新县圈头村少林会、安新县八趟掩手、雄县阴阳八盘掌、安新县传统造船技艺、安新县芦苇画、安新县白洋淀苇编、安新县面塑、安新县圈头村丧葬习俗。

二、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终身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最重要的莫属于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政府出台一些鼓励传承人的政策,通过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来激发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政策一定程度的鼓励了大部分传承人,但仍有小部分传承人“重申报,轻保护”,申报成功后便高枕无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履职不力、不上心,最后难免陷入“人亡技绝”的境地,这不仅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致命的打击。所以完善传承机制是势在必行必然选择。

(二)加大财政投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有很多种,比如:政府机构、学术界、新闻媒体、文化爱好者等,但还是要以政府牵头来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往更加辉煌、蓬勃的景象进发。雄安新区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村镇里,平时靠演出而赚取一些费用,当然也会有政府的扶持资金,但是为数不多。文化虽说不可用钱来衡量,但一定程度上的扶持和鼓励是必要存在的,要让“老手艺人”密切的感受到人们正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老手艺人”背上这种民族使命感、责任感。

(三)缺乏与时代的结合

我在去雄安调研期间发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中。现如今80、90后成为消费主体,而大多数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与欣赏。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较为传统的形式,再加上宣传不够到位,年轻人不容易接触和了解。融入新的元素并不代表改變了味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想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和了解的人的人多了,我相信在传承方面就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不要让一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只局限于过往。

(四)宣传力度不足

人们群众即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继承者,更是文化的保护者。在雄安新区调研期间,我们对100个本地人进行了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72人知道本地3个以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个人知道本地6个以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人知道9个以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人并没有听过任何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调查问卷令我深省,本地人如果知晓度都如此低,那么如何把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一个好的文化没有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宣传,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关起门来流传,或者日渐消亡。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小东小西创业服务中心  |  小东小西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全球招募线下门店经销商  |  小东小西商户注册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871-86995329

    邮箱:1240927286@qq.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小东小西网订阅号

  • 义乌小东小西公众号

  • 义乌小东小西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