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朝阳门街道朝西社区的前拐棒胡同,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坊前,时常会有不少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在门口树下坐着聊天,其中一位笑起来十分憨厚的小伙儿格外显眼,他就是赵迪,也是这家名为朝西工坊的负责人。
走进朝西工坊,琳琅满目的手作工具和材料摆满小屋,还有不少赵迪亲手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此外,工坊还为周边居民提供配钥匙、磨刀等便民生活服务。热爱传统非遗手工艺的他,不仅让这个曾经作为仓库的空间重新“活”起来,也让自己心爱的非遗工艺走进了居民生活。
想方设法让非遗活起来
我从小在老宣武的大杂院里长大,对胡同生活并不陌生。因为家人都很喜欢京剧,所以在我6岁的时候,就送我去学戏。但当时太小看不懂京剧,师父也十分严厉,说起来都是吃苦的印象。但正是那段经历,让我在今后更懂得戏剧曲艺的美,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最初的认识。
从中学开始,在奶奶的支持下,我又去学了美术。通过画画,练出了一坐就是半天儿的耐心,废寝忘食做东西也是画画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大学期间,我学了工艺美术、工业设计,毕业后大概6年时间独自创业开了工作室。前几年,几乎没有任何项目,就一直在不断积累、不停学习各种技能,也经常和一些老手艺人交流,向他们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到后来,陶艺、金工、木工活儿等等都能上手。
我从不喜欢称呼自己为艺术家,我觉得,非遗不应该总是摆着,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将它们运用到现代生活里,“非遗活化”是我的初心之一。所以,我开始用各种方法去了解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并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让非遗活起来。
与社区结下不解之缘
我真正走进社区才4年时间,起初因为与文化馆有京剧道具方面的合作,文化馆又和社区联合举办活动,所以我也与社区有了接触。记得第一次是参加和平门地区一个社区的党建活动,我编了一个廉洁党政内容的快板,大家特别开心地给我鼓掌,还给了我一份纪念品。那是我第一次在社区表演,一屋子百十来人,大家反应都很热烈,小小的演出也大受好评。
这次表演,我被社区邻里和睦亲切的氛围感染,后来,我在社区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为了能让手工艺、非遗以及更多传统文化能真正走进大众,我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建工坊。因为熟悉东四南地区,最终决定落户在朝阳门街道朝西社区的前拐棒胡同里,取名“朝西工坊”。
工坊分为两个空间,一部分保留了原先社区的人民书屋,仍作为阅读空间使用;另一部分作为工作室,放着不少手作工具和材料,当然还有我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现在工坊有很多面向居民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社区。
同时,工坊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比如,居民家里东西坏了,我需要先去居民家里看看实际情况、制定好维修方案,再准备好相应工具,免不了前后要来回往返几次。但正是因为将心比心地服务,也让居民逐渐认识、信任我。
扎根社区的便民工坊
近期,我们还成立了“朝西工坊志愿者服务队”,公益服务社区居民。我会提前教授志愿者们一些手工艺和维修知识,再去帮助当地居民。目前,我们的服务者团队已经有了固定志愿者,并且还在不断完善。我特别希望有更多年轻的力量能加入进来,也能让年轻人更加了解老人的生活。
工坊目前仍旧以公益活动为主,今后,我希望工坊继续专注非遗传承,做一些戏曲曲艺等名家访谈,在工坊里开展一些有趣的手工艺活动,服务社区居民,同时也将致力于吸引更多青年参与,传承非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