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缕为线,翩跹出轮廓。金剪做引,蜿蜒成脉络。镂云裁月,赤黄两色。分寸之间,勾勒山河。手起竹缕落,生活百味现。这是杨荣仿老先生竹编技艺的真实写照。

(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荣仿老先生为实践队展示他的竹编作品)
杨荣仿老先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文化的传承人。他的住所已经被改造为竹编工艺传承所,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固定场地支持。杨荣仿老人向我们展示了竹编工艺的编制基本流程,手持竹条娴熟地穿插,不一会儿,人物动物摆件就栩栩如生地编织而成;只靠根根竹条,编就的竹篮竹盘就精致实用。他爬满细纹的眼角,似乎包含着褪不去的 50 年来的坚守与执着。
他感慨道:" 瑞金竹编艺术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出口产品,但是现在的手工竹编艺术品都是按单生产,市场占比极小。很少有人愿意继续学习竹编工艺,只要大家有兴趣了解,我也很愿意交流。"
杨荣仿老先生很希望能有年轻一代来与他一同传承竹编工艺,发展非遗文化。

(杨荣仿老先生提来一箩筐的竹编作品)
白发苍苍的瑞金阿婆,唱起新编的客家山歌。一方水土养一方的人,瑞金客家山歌走出四方。这是瑞金客家山歌文化的直接反映。
在红色山庄的一间雅厅内,杨会长娓娓道来客家文化的悠长与迷人。她说道:" 客家山歌是指赣南闽西粤北省交界处的民歌,也就是客家人聚集地的民歌。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而红歌大多是在既成的客家山歌曲调上填词而成,是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表达自己的革命理想、讴歌革命、赞美革命政权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客家山歌队队员们还贴心地为客人们砌上一壶浓茶,而这是客家接待客人必备的基本礼仪。

( 客家山歌协会会长杨小平娓娓道来客家文化 )
如今,客家山歌不仅仅局限于传唱上世纪的传统山歌,同时也更多的注意到曲目创新与发展。杨会长每年都会率领协会成员去乡下进行素材收集,感受不断发展的客家文化,创作出新的作品。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网络平台也成为客家山歌进行自我宣传的手段之一。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维持了客家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杨会长还自豪地说起自己的孙女虽然才两岁,但已经学唱了客家山歌,并且还曾登台演出," 客家山歌的学艺就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一起传承客家文化。"
介绍至兴起时,山歌队队员们还现场清唱一首瑞金特色的欢迎歌——《欢迎你到瑞金来》。" 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你到瑞金来嘞!" 简单质朴的歌词,却在山歌队的放声高唱中展现着客家人的文化习俗。
无论是竹编还是山歌文化,都是慢节奏生活里需要细细品尝的人间至味清欢。
如果说娱乐行业是文化产业中的 " 豪门大户 ",那么非遗文化则是徘徊在生存边缘的 " 贫苦小众 "。太多的非遗文化徘徊在 " 生存边缘 ",非遗传承人们靠着内心的坚守,孤独守望,生怕这走过千年的美好遗失在岁月里。
让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里慢下来,走下去。
文 | 黄江珂凡、汪粤成、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周颖
图 | 南昌大学实践队
编辑 | 吴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