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信息:莫力,1986 年7 月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2014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获民族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一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挖掘研究”)及其他与遗产研究相关省部级项目3 项。2017 年-2018 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访学,与彭静莲教授合作研究中国咖啡文化。发表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讲座内容简介:中缅边境的傣族村寨——芒团,村寨里虔心礼佛的傣族老年妇人为了供奉佛祖和积累功德而孜孜不倦地手工制作“构皮纸”。百年来,“构皮纸”主要为抄写南传上座部佛教经书和制作宗教用品,但90 年代后因普洱茶销量大增,逐渐出售给茶商用作包茶纸。造纸人因为纸结成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造纸行为和社会关系又嵌入傣族社会结构当中。2015 年,芒团村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非遗,这个西南边陲的小村寨和这群传统造纸老人们又在编织着怎样的故事呢?
链接: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中新网临沧2016年11月21日电 (李晓琳)11月的孟定镇丝毫找寻不到冬季的踪影,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让这座位于中缅边境的小城四季如夏。正午,身着夏季傣族服饰的60岁老人岩蚌将沉淀了均匀纸浆的布架抬出屋外,3个小时后,一张张古法手工白棉纸就晒好了。
六百多年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一直保留着最为简单、原始和传统的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
颇为有趣的是,因造纸需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等十一道繁杂的手工工序方能完成,极其考验耐心、细致和精准,所以有传女不传男一说。男人们偶尔出些力气活,帮忙采料和捣浆。
与普通木浆纸相比,芒团白棉纸防虫防蛀,力撕不破,且无污染无异味。2006年,芒团古法造纸工艺成为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棉纸可以抄经、包茶叶。”岩蚌一边熟练地用木刀将晒好的纸从纱布上揭下,一边与记者聊天。她说,这样的白棉纸,自己一天可以做出200余张。因为白棉纸无污染、无异味,目前已成为包裹茶叶的最佳材料。
岩蚌从母亲那里学习了造纸术,现在又将手艺传给女儿与媳妇。芒团村的傣家人就这样一代代将技艺传承下来。
目前,该村有120多人掌握此项技艺。解说员伍晓梅告诉记者,芒团的手工造纸技艺得以保存至今,主要还是有宗教文化的基础。“当地傣族信仰佛教,常用手工纸抄写佛教经书。”
记者在叶明家的商店碰巧遇上了前来购买白棉纸的僧人。叶明收过50元钱,递去两叠手工白棉纸。因为产量有限,白棉纸售价相对较高。但傣族人认为,只有使用白棉纸抄写佛经才最虔诚。展览馆里展示着上百年的经书,包裹佛经的布料已经腐烂,但白棉纸抄写的佛经依然完好无损。
作为傣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芒团手工造纸技艺如今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难题。繁杂的工艺和原始的技术,限制了白棉纸的精细化加工,也无法批量生产。目前,造纸仅是农闲在家时傣家妇女的“副业”,远不能成为家庭经济支柱。
“为了让傣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的传播,我们不断尝试创新和推广。”叶明的女儿艾依是村里的手工造纸能手,她自幼跟着叶明学习造纸。聪慧勤劳的她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扎实的造纸技术,还十分创新的运用生活中的花草元素,将白棉纸打造成天然的艺术品。
今年才25岁艾依已经是芒团造纸协会的骨干。她与政府合作建了合作社,将其他村民家的白棉纸收购后进行加工。每年,艾依能销售出10多万张白棉纸,还不停学习研发了许多新产品:笔记本、台灯、扇子、剪纸、刺绣···店里的新产品越来越多。
叶明说,目前手工纸已经销往云南昆明,甚至泰国和缅甸。“一些省外的游客也会作为伴手礼带一些回去。”叶明十分支持女儿的事业,也希望女儿能将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