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作民族记忆的背影。新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无论是“非遗”的民间传承人,还是“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甚至是普通市民观众,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关注,对“非遗”保护的深切支持。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的主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来自喀什地区疏附县的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拉。他特别安静,不像手里的热瓦甫“唱”得那么欢快。“祖辈们都做乐器,我从生下来到现在 60 岁只干了这一个事情。”他说,即便在“文*革”时期,也没停下一天手艺,还逼着 4 个儿子学会了这门技术。“当初村子里就我们家会做乐器,不能让它断在我手上。”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如今政府投资把他所在的村庄打造成了“维吾尔乐器村”,200 多位村民跟着他学会了制作乐器,产品远销海外。“这样更好,我不用担心这手艺传不下去喽”老人说着,笑了。
“要把祖先的手艺传下去”,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心声。乌鲁木齐民间剪纸传承人王革告诉记者,虽然从小跟祖母、母亲学习剪纸,但年轻时她选择了绘画、舞蹈专业成为一名教师。随着年龄增长,她逐渐意识到剪纸艺术需要有人传承。退休后一边拾起剪刀、苦练技术,又自学营销知识,主动参加区内外展销,把精心创作的、融合传统技法与新疆民族风情的作品向外推介。如今,她的作品不仅在全国获大奖、远销海内外,跟她拜师学艺的学生更是络绎不绝。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执著精神,也影响、带动着他们的后辈。在焉吉“花儿乐”服饰公司展台前,记者结识了母女两位回族刺绣传承人。妈妈马兰梅从 22 岁创业,将“回绣”产品投向市场受到欢迎,如今她在乌鲁木齐市和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开办了 5 家工厂,产品供不应求。
18 岁的女儿妥彬自小立志要当“传承人”,不仅练就了一手刺绣绝活,还在服装设计上表现出天份。“感谢国家的关怀,我会带好徒弟,把祖辈留下的技术传下去。”年迈的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服饰传承人比热吾汗·吐尔逊的这番话,表达着“非遗”传承人共同的心愿。近年自治区对“非遗”传承人从发放生活补贴到建立传承场所等各方面采取了保护措施,极大激发了传承人的信心和决心,也吸引了更多群众加入到“非遗”传承中来。
在“吉亚古代艾德莱斯绸”展台摆放的一台古老木制手工织机前,21 岁小伙子阿不都黑力力·吐尔逊买买提坐在华丽的蚕丝间,一双巧手来回穿梭地织出了美丽的艾德莱斯绸。他说从小喜欢去传承人家里看师博织布,已经跟着师傅学习了 5 年,渴望将来能拥有自己的织布厂,带很多徒弟干出大事业。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曾为木卡姆成功申遗作出了突出贡献。十年来,她带着队伍始终奔忙在新疆“非遗”保护工作的前线。瘦削的身材,苍白的面容,微笑中透出疲惫。李季莲说,“非遗”保护是于国于民的大事,能够为之奉献,此生无悔。她介绍说,虽然我区各级“非遗”保护部门都面临人才不足等问题,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年努力,使新疆“非遗”保护发展传承工作在普查、立法、培训、工作机制建立及理论研究各方面取得了杰出成绩。
“田野普查特别辛苦,常常一下去好几周,有时候调查一个项目连着跑好多村子也没结果。”库车县文体局的“非遗”专干王莉告诉记者,基层人少事多,虽然被称作“非遗”专干,其实她还负责文化稽查等其他工作,压力很大。“不过也挺快乐的,能为‘非遗’保护奉献一份力量,活得挺有价值。”
新疆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区”,人才短缺是个普遍问题。英吉沙县文体局党支部书记张清源说,该县拥有 4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 60 个自治区、地区级“非遗”项目,但文化馆专职“非遗”保护干部仅 2 名。“如果能有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进来,我们的保护传承力度会更大,工作能做得更好。”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干部刘素红,因为发自内心地热爱“非遗”保护工作,常常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而苦恼,希望能有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工作能力,为“非遗”保护作出更多贡献。
这些带着古老气息的“非遗”手工艺制品,不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疆民族文化,更深刻反映了新疆大地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出新疆人共通的一种热情、乐观、朴实向上的精神,常令艺术家怦然心动,从而燃起创作激情。所以很多艺术家多年来从作品创作上为新疆“非遗”保护呐喊,还通过各种展览等宣传平台传播着“非遗”保护的理念。很多普通观众也表现出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在自治区某机关供职的王帆女士不仅带女儿参观展览,还花几百元选购了“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她说,“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好的环境,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尤其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她建议将“非遗”展览作为常态性展出,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单位、学校经常观展,并增设互动项目,让人们参与其中,增进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喜欢。
我国现代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说:“山河长不朽,文化永流传。”他倡导文化自觉理论,主张将人的有限生命融入无限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展”中,我们感到各族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愿意为其保护、传承贡献力量的意愿和行动。看来,“非遗”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保护“非遗”的意识在日益增强。
有人说,“非遗”保护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很多学者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落脚点与归宿点应放在引导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上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汇到每个人的文化血液中,人人保护,人人传播,让每个人从心底里认同“非遗”的不可或缺性。要呼唤更多人自觉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还需要我们媒体的大力宣传及有关部门的高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