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湟源排灯艺术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日期:2020-02-14     来源:西宁发布    浏览:483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智慧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精神状态,与以往的文化积淀有关,与当下的文化相连,更与未来的文化发展互牵。非遗文化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于一体,手工绝活通过技艺的形式表达出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视作战略资源,作为自信的底气和骨气,将执政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借鉴于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于中国梦构想,运用于内政外交实践。

近年来,湟源县委、县政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将湟源排灯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抓手,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成立排灯研究开发机构,培养出了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在传承排灯艺术的基础上注入新活力,打造出了湟源排灯独一无二的品牌。近几年,湟源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加强对排灯文化的宣传。

据悉,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湟源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互市”,明末清初成为西部民族贸易重镇,英、法、美、俄等国的商人设立洋行,商贸通达四海,使湟源以“小北京”的美誉名传四方。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这种广告灯箱逐渐发展成了有底坐、图案、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而且正逢清政府设立丹噶尔抚边同知,并在当年正月元宵节展出了过街排灯。光绪时奉旨修建牌坊,在古城西大街原在北当铺前首次树修贞节贤孝牌坊,彰显“忠孝节义”、“忠义慈孝”,“贞女烈妇”,旌表“五世同堂”、“子孙显扬”、“曾元承钦”、“一门完福”“华杞贞风”、“抗义明节”、“捐躯完贞”等,在牌坊上装饰明灯,称之为“牌灯”。光绪时期,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到了民国,富商马有德请湟源著名木匠李华、樊春芳等兄弟专门制作吊灯百余架、排灯5架,摆放在关帝庙和城隍庙门口。湟源排灯分大型、中型、小型,其形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椭圆形、卧桥形、梅花形、凤儿形等。一般情况下,排灯长约2尺、宽约1.5尺,由方格的纱窗组构而成,也有以五格子双面、共十格、长约1丈的灯形,像这种排灯俗称“长条排灯”。如落地式的有屏风式、立柜式、影壁式等;县挂式的有梅花形、图书形、扇面形、花边形、双鱼形、八角形、蝙蝠形、花窗形、圆角形等,随着丹噶尔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排灯内容雕琢有龙、虎、鱼、鸟、蝴蝶、鹿、羊、牛等,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奇迹,一种景观。

湟源排灯是综合性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以绘画的形式使人民群众从现实生活向往借典故事抒发情感;在描述技巧上采用简练手法使每一件工艺作品畅晓明白;在制作上采用雕、镂、镌、刻的手法,使排灯成为雕刻艺术的精品。

2006年国家博物馆展出了湟源传统排灯一组,由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作为上乘艺术佳作收藏。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经过青海,湟源排灯中的“高原精灵——藏羚羊”代表青海向北京奥组委以礼品贵赠。以湟源排灯带动旅游业,同时又通过旅游业来保护、保存、传播、影响湟源排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建设良性的旅游文化环境,更有无可伦比的经济价值。由商贸店铺的广告灯箱演化成牌灯、排灯实际记载了湟源由“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青藏高原冠名十六古都”等发展纵横了整个商业文明史。湟源排灯因其丹噶尔古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显得辉煌灿烂。在恢复和传承发展中,排灯已从早期单纯的照明设施、店铺招牌,演绎为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地域文化的象征,排灯亦成为丹噶尔古城永不熄灭的艺术之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小东小西创业服务中心  |  小东小西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全球招募线下门店经销商  |  小东小西商户注册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871-86995329

    邮箱:1240927286@qq.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小东小西网订阅号

  • 义乌小东小西公众号

  • 义乌小东小西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