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料器传承人刘宇:坚持把有600年历史工艺传下去

   日期:2020-02-15     来源:北京青年报社    作者:张子渊    浏览:414    

一架喷灯,一把镊子,40分钟不到,一个姿态万千的小老鼠就从北京料器第七代非遗传承人刘宇大师的手里诞生了。

作为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也是唯一的料器手工艺制作者,这十几年来,刘宇一个人在东城区光明路百工坊的工作室里精雕细琢着,靠着每年生产的1000来件美轮美奂的料器维持生计,同时也守护着这项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手工技艺。

在刘宇看来,通过各部门对非遗技艺的保护,料器可以重新回到市场,这已经是莫大的进步。刘宇也以开放的胸怀收徒授艺,并邀请网友来工作室参观体验,将料器的技艺传承和发扬出去。但因原料制作方法的失传,也许在五到八年后的某一天,刘宇大师手中就会生产出“最后的料器”。

届时,料器手艺仍能传承,但料器将成绝唱。


起源丨北京料器有600年历史 帝制终结后沦落民间

很多70后80后可能对于料器还有些模糊的印象,童年时家中鱼缸里的小船,组合柜里摆放的小鸳鸯,那些就是最普通的料器。

“料器从1992年到2003年出现了一个真空期,所以90后基本上都不知道什么是料器了。”北京料器第七代非遗传承人刘宇大师说。

北京料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最早的来源相传是来自中国古代的青铜和丹药的冶炼,在冶炼的过程中,产生的铅元素废料,就是后来料器的原料:低温铅柚。冶炼师发现这些铅废料能够形成一层漂亮的颜色,于是开始有人琢磨用这些颜色做成工艺品,也就成了后来的料器。

在明清两代,料器主要是作为装饰品贡给皇室贵族,到清代主要是用于官员官帽上的朝珠,根据品级不同有不同的颜色。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帝制终结,料器就从宫廷走到了民间,在北京花市形成了料器制作的“四大家族”。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四起,百姓生活困苦,作为装饰品的料器便少有人问津。


发展丨解放后迎来契机 月销海外数百万元

面对时代的困境,料器开始转向实用方向,希望通过加强实用性能够打开市场,一些料器艺人尝试用料器制作纽扣、烟嘴等器具。“这种转向其实是走了歪路。你用做料器的手法去做纽扣,怎么能比得过人家专业做纽扣的呢?而且做纽扣的材料很多,没有必要非得用低温铅柚。”刘宇认为,料器在这个时候走入了死胡同。

好在,解放以后国家重视料器生产,将那些散落民间的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料器厂,料器厂生产的料器回归到装饰工艺品的道路上,成为当时国内出口产品的龙头,每个月对海外销售产值可达几百万元。

刘宇目前在百工坊的工作室就是当年北京料器厂车间原址。他的母亲邢兰香大师就是当年北京料器厂技术科最年轻的员工。据他回忆,“那个时候,北京料器厂门口来进货的车都排着队。因为给国家制造了大量的财富,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多次来到料器厂考察,要求料器厂做出精美的产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料器工艺。”


衰落丨应对供不应求调整失败 倒闭后无人问津

但是物极必反,料器的供不应求也为它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太受欢迎,料器厂不断扩大生产,最多的时候达到800多名工人生产,但因为料器是纯手工艺制作,培养一个工人需要时间,因此短时间内仍无法满足来自全世界的需求。

料器厂的领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派骨干力量到北京周边的通县、三河、宝坻等地吸收农民建立乡镇企业,采取培训授课和包销的方式,由当地农民转产成为手工工人制作料器,并由北京料器厂进货销售。

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这些乡镇企业逐步找到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摆脱了由北京料器厂包销的方式,接着就出现了价格战等恶性竞争。“料器这种纯手工艺品要想压缩成本,只有缩减制作步骤这个环节,结果工艺制作越来越粗糙。”刘宇说,当年他曾去虎坊桥摆过地摊,以2块钱的价格卖自己制作的料器产品,“来的顾客一听是料器,都直撇嘴,不要了”。

1992年,北京料器厂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北京周边的那些料器制作的乡办企业没过多久也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尽管现在网上也有一些料器在销售,但都是当时各工厂留下的库存产品。料器生产就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了。

传承丨邢兰香大师放弃高工资 母子一起投身技艺传承

倒闭前的北京料器厂技术科一共有六个技术骨干,其中五个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师傅,只有刘宇的母亲邢兰香是最年轻的。北京料器厂倒闭后,一位美籍华人还想做料器生意,便开了一个小的料器厂,聘请邢兰香作为技术总监,继续生产料器向国外销售。但受限于工厂的能力,销量规模并不大。

直到2003年,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传统手工艺,料器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起来,有关部门找到了邢兰香大师,让她回来保护和传承料器手工艺。邢大师经过抉择,放弃了在外企的高工资,回到了北京料器厂原址的百工坊,开始传承料器制作。

刘宇是1990年开始在料器厂做学徒工学做料器的,母亲邢兰香回到百工坊后,他也跟随母亲成为了北京料器非遗第七代传承人。现在邢兰香大师年事已高,基本不再上手操作,刘宇就成了料器唯一的制作者。

经过11年的空档期后,料器制作在邢兰香和刘宇母子两位大师的手下正在缓慢恢复。刘宇认为,料器目前的发展情况还算良好,尽管不可能回到六七十年代北京料器厂时的规模,但在市场上还能够基本立足。

“目前全世界能够做料器的其实就我一个人,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市场。但就我个人的工作室来说,也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别人找我的订单很多,我每年可以做1000多个,通过这个销售能够保证基本的收入情况。”刘宇说,相比很多无法进入市场销售赚取利润的非遗产品来说,料器已经算是成功了。

在进入市场销售后,刘宇主要接受的是“私人订制”,很多顾客会拿着喜欢的图案来让刘宇制作,有的甚至连图案都没有,就给刘宇描绘一个样子,刘宇就凭着想象完成顾客的要求。这样下来,反而让料器产品得到了发展,不再局限于过去仅有的几种样式上。

刘宇自己也在不断创新着料器的制作和丰富料器的产品。他的母亲邢兰香大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料器制作,自己没少跟儿子争执,觉得他的新方法或新样式不行,但做完以后也觉得还挺好,慢慢的就接受了刘宇的新观点。

每年的庙会,刘宇都会拿着自己一年来的作品去售卖。这些年庙会重视民俗和非遗保护,成为刘宇这样的手工艺者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今年因为肺炎疫情,庙会被取消,刘宇也没什么办法,他只能另寻销售门路。

发展丨利用互联网传承手艺 原料断档将成最大难题

据刘宇大师介绍,料器制作的技术说起来很容易,料器的工具就只有一个二十厘米长的大镊子,拿料棍在喷灯前用火烧软,然后用镊子捏成需要的形状,再用其他颜色的料棍点上颜色,手法总结起来就是“抻压点印悠”五个字,但是要做起来又特别不容易。因为必须要在40分钟内成型,否则材料便作废了。

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料器对于手艺人制作的速度要求很高,手艺人如果几天不做工,手上的功夫就生了。很多还健在的料器厂的老师傅,虽然当年技艺精湛,但因为长期不上手制作,现在也已经做不了了,只能用口述的方式把制作的方法教给刘宇。

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料器制作技艺,刘宇教授了不少徒弟,也让他的女儿接触学习料器制作,希望能把自己的技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同时,他还通过互联网邀请一些对料器等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网友来工作室体验,让他们亲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料器饰品,以此来普及料器制作的技术和历史。

在刘宇看来,料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最大的问题不在传承人的稀少,而在于料器的“料”在减少,这会成为料器最终消失的原因。

“北京料器厂从1986年效益就出现了严重下滑,当时库存有很多料器的原料,也就是料棍,从1986年到1992年倒闭前,一直在用这些库存的料棍做原料。上游生产料棍的企业在1986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生产料棍的技术也没有传承下来。”刘宇介绍,目前他手中还有的料棍仅剩工作室工作台上和柜子里储存的这些。按照邢兰香大师的估算,这些料棍仅够用5到8年的时间。

“现在这些料棍里,红色已经很少了,最少的是我身上佩戴的这种绿色,已经没有了。”刘宇指着自己挂在颈上的“玉”状料器装饰品说。

“如果料棍没有了,我就改行,只能去做玻璃,玻璃的制作方法跟我们这个差不多,但那就不是料器了。”刘宇说,他教出来的徒弟目前也苦于没有原料制作料器,只能去制作玻璃工艺。

刘宇也找过别的材料代替料棍,最接近料棍的是景泰蓝工艺里的原料珐琅,但这种材料是粉末状的,没办法拿到喷灯前去烧。只能在使用前加水调和成块状,但是拿到喷灯前一烧又会融化的特别快,就还得调新料,费材料不说还耽误时间,只能是“凑合用”。

所以,在目前料器原材料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刘宇只能守着仅存的这些料棍,尽可能省的做下去。就算以后料器因为原材料的消失而消失,他也得把料器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小东小西创业服务中心  |  小东小西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全球招募线下门店经销商  |  小东小西商户注册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871-86995329

    邮箱:1240927286@qq.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小东小西网订阅号

  • 义乌小东小西公众号

  • 义乌小东小西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