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一开场,一副长4.8米,宽1.2米,名为《城步苗族生活风俗图》的苗绣作品就引得现场观众啧啧赞叹。
2019年10月17日,在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赛全国总决赛现场,伍前金和丈夫龙智站在偌大的路演舞台,内心激动不已。
“用了10年时间,我们终于站在了最大的舞台上,以前吃过的苦都不算什么了。”伍前金说。
从小痴迷:一针一线学技艺
《城步苗族风俗图》是湖南省邵阳城步县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伍前金历时3年完成的苗绣长卷,被湘绣界誉为“苗族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这副作品中,伍前金将苗族群众的生活风俗,如吊龙、打油茶、傩戏、庆鼓堂等,通过苗绣的传统技法表达出来,“现在这副作品已经有人出价100万元收购。”龙智告诉记者。
就是这件作品不久前荣获了代表湖南湘绣最高水准的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湖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金奖。
今年31岁的伍前金出生在湘桂边界线上的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腊里村。那里民族文化保留完整、民俗风情浓郁。除了广为流传的悠扬山歌,还有绵延数百年的苗绣技艺。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苗家姑娘都是通过一针一线记载苗族历史文化的变迁。“最可惜的是,苗绣技艺很多已经失传,而伍前金通过多年学习收集整理保留了很多苗绣技艺。”龙智说。
伍前金从小就痴迷于村里老人身上穿的绣有各种民族图腾的围裙、包头,小孩身穿的肚兜、狗头帽、八角帽……“我的太婆不仅是当地有名的苗医,还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苗绣好手。现在家里还有不少她的苗绣作品。”伍前金说,在太婆的影响下,奶奶、妈妈和姨妈都成了苗绣手艺人。
“从小,我就总抢着她们的针线学着绣。”在周围人的熏陶下,伍前金6岁能独自刺绣,10岁便能绣多种图腾图案了,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苗绣天赋。
当时大山深处的伍前金并不知道自己手中的作品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苗绣,也并没有想过专职从事这门技艺。为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后,伍前金选择了外出打工。
巧的是,伍前金打工的地方恰好在广西桂林市美术馆。在当服务员期间,她借着各种机会向美术师、艺术家学习颜色搭配、构图方法等技巧。有空就拿起针线,琢磨着将所学融入苗绣之中。
2006年,在一家茶楼当服务员的她,空闲时间也会表演苗绣并销售一些作品增加收入。正是这时,她结识了未来的自己的爱人——龙智。
从事新闻工作的龙智,出差中,偶然发现了伍前金的苗绣作品,随后便被这门艺术迷住。经过多次接触,他们为了共同的爱好走在了一起。
借钱传承:不能让艺术失传
《后汉书》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习俗,杜甫也曾赞叹苗绣艺术“五溪衣裳共云天”。“由于多种原因,从事苗绣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少,苗绣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龙智说,面对这么精美的艺术,他们需要尽自己力量做点什么。
2006年,被他们俩当作爱情和创业事业的开端,从那年起,伍前金辞去工作,一心扑在苗绣上。
作为一名“80后”传承一门快要失传的手艺需要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是必须耐得住寂寞。别人打工挣钱,我们是为了传承到处借钱。”伍前金说。
村子里的老人很多已经绣不动了,同龄人多数已外出打工,只有她一个“80后”在坚守这门艺术。她看到了这门手艺的后继乏人,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沉重的传承重担。
没有了稳定工作和收入,伍前金每天7个多小时在自己逼仄的绣房工作。由于纯手工操作,完成一副苗绣作品至少需要3个月,伍前金现在的作品一共也不过20多件。
伍前金和丈夫定期到城步的各个村镇采风,只要听到哪里有没见过的图腾图案他们就要去那里把它画下来、记下来,作为以后的创作素材。经过不断的收集积累,伍前金已经有了近百个图腾素材,保留保护了一批濒临消失的苗族图腾艺术。“每一个图腾都是我们民族的一段历史,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有义务保留下来。”
为了打响苗绣知名度,除了采风,龙智和伍前金多次借钱参加国内各项展览活动,苗绣的认知度和伍前金的知名度逐渐有了。
与此同时,她的苗绣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不少人开始出高价求购伍前金的作品。“正因为每一副作品都来得不容易,《城步苗绣风俗图》虽有人出高价,我们也没舍得卖。”伍前金说。
付出总有回报。2011年、2012年,伍前金的作品《丰收年》《太阳花》分获代表中国刺绣最高水准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2015年12月,伍前金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传习者”称号,被省妇联授予“全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省人社厅授予“全省技术能手”称号。同时,她的作品被省手工编织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授予民间组刺绣类一等奖。
巧手脱贫:让乡亲靠苗绣富起来
坚持总有收获,创业之路也会拨云见日。
6个月前,伍前金的创业团队启动了“巧手脱贫”创新创业项目,现已设立两个苗绣培训基地。第一个基地设在长安营镇岩寨村,运行5个月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二个基地五团镇蜡里村苗绣合作社已经启动。两个基地都由伍前金统一培训,为的是传承,也为了让乡亲能靠苗绣富起来。
苗绣的工艺种类超过20种,挑绣、绉绣、叠绣等都是其它刺绣中没有的技艺。史料记载有一种名为“双针锁”的绣法,起源于汉代,现在只在苗绣中保存了下来;“破线绣”则把一根丝线破为数根,用比发丝还细的丝线刺绣,一张绣片要花几个月时间。伍前金对这些技术如数家珍,毫不保留地交给徒弟和社员。
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社员”的方式,半年时间社员已发展到200多人,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妇女都回到了家乡,学习苗绣。团队的创作作品已达2000余幅,总收入720万元,净利润190万元。
伍前金的项目2016年获得湘西地区国家非物质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资金50万元,当地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在县工业园区批地20亩用于开发城步苗绣项目。建设厂房、研究所和展览馆都有了眉目。
如今,伍前金已被城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列为城步苗绣唯一传承人,该中心也已着手对全县苗绣文化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伍前金和她的创业团队已经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深入县内各地收集苗绣手艺品。她也建立苗绣文化展览馆,亲手设计出独具城步苗族特色的服饰。
作为一名“80后”,伍前金清楚地知道传承苗绣文化的道路非常艰难,但她说:“哪怕再艰难,我也要把祖先留下来的手工艺传承下去,直到我老去干不动的那一天。”
在“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赛全国总决赛现场,听完路演后,一位评委当场表示,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投资方,帮助他们筹措更多发展资金,为传承苗绣文化出一份力。
从一名普通的苗家女到成为斩获国内各大奖项的专业绣女,伍前金一路甘苦尽尝。路演中,她声音颤抖、几度哽咽。“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了解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艺术;让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艺术,传承这门艺术,能实现这些目的,我就知足了。”伍前金说。 (图片提供: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