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泥抹面
泥抹面不添加任何化学材料,但需要对泥土进行精细辨识、筛选、配比、调和;可以防水、防虫、防霉、防火,自然的大地色舒适、健康,真正的永不褪色,千年不烂;可调节室内空间的干湿度,特别适合梅雨天气的南方地区。
泥土学校施工中的夯土围墙
在泥抹面的基础上任卫中先生还研制出了泥抹面竹框架的轻质墙体,不但运用了自然界泥土还解决了过剩的可再生资源—毛竹。
任卫中先生偶然发现一块200多年的竹片墙仍然保存完好,他在此基础上做了许多改进,使其具有相当大的推广优势。毛竹作为可再生材料广泛生长在南方和西南地区,获取容易安装速度快。用轻质土进行填充又有保温、消音、防震、防潮等功能。
三合土地面
三合土地面曾是古人建房的重要内容,但如今原配方已失传,任卫中先生不断观察试验,一次偶然的机会悟出夯土地面的正确配比。现在泥土学校室内室外还有道路都在大面积使用夯土地面,夯土地面不积水拖完地后迅速收干、不返潮,在梅雨天仍能保持干燥、强度大施工完成一个月后小汽车驶入已不破裂,高温低温温度稳定。
吸收大地能量的夯土地面
一号院——“金水桥”
通过院门进入,是一条宽阔的通道,通道高于院外的马路和院内的平面,江南地区多雨,高出的通道成了天然的防洪堤,门口的河水历史最高水位时也未能越过,通道使用三合土夯实而成,凝结了学员和任卫中先生的大量心血,颜色与线条自然优美,没有任何机械化痕迹,这是任卫中先生心中的“金水桥”。迎来送往时都在这里停留,这一区域也可停放车辆,夏日有大树遮阴。
工作坊学员协作夯土地面
水泥路与柏油马路已经成为美丽乡村标配的当下,为何任卫中先生还要花费很大的人力来夯路,当你驻足在“金水桥”时一定会感应到内在无可替代的能量。
二号院——“旱涝池”
进入金水桥后第一个院子是下沉式的,院子方正,其三面是用来加工生产泥土环保材料的场地,三块场地灵活机动,虽无厂房但天晴下雨都可以使用,类似乡村传统作坊。西面是餐厅。这个场地原来是河滩,任卫中先生因地制宜,借用滩涂能自动排水的功能,雨季收集院子中的雨水用来补给生产用水,雨止积水自动快速排干,生产空间也自动恢复扩大。不管有无水这个因地制宜的设计都是一个变换的景观,是一个充满现代意义的具有实用功能的枯石山水,任卫中先生无意中的设计却成就一个古代庭院必备的洪涝池。
大雨储水状态中的二号院
三号院——“生态广场”
经过厨房门口就进入第三道庭院。两侧是咖啡色夯土柱子,柱子的延伸段是几十米长的夯土墙,多种类型的夯土墙展示了不同阶段夯土技艺和粘土性状及各具差异的配方实践。地面是用花岗岩包边内部采用河滩上挑选的鹅卵石拼接而成,再用沙土来填充小的石缝让乡野草坪有生长空间,可贵的是整个施工过程由学员和任卫中先生亲手合作完成。主径两侧的半硬化场地都改成了菜地,菜地一半是活动空间一半用来种菜,土法种植的蔬菜品种多样高产,泥土学校一日三餐的当季蔬菜大多产自这里。孩子们穿梭在菜地中嬉戏,有大型活动时这里也作为户外集会场地。这些菜格子吞吐量巨大,日常的瓜皮菜叶杂草全部用作堆肥,海绵块状的菜地雨天还能快速吸收雨水这是任卫中先生的海绵菜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广场。
“明堂”改造前的院子
雨中的生态广场
四号院——“户外会客厅”
沿着一条细长的夯土小路前行便进入了一墙之隔的任卫中先生的多功能会客厅。这里是住宿区,来的访客和学员就住宿在此,院子东西两侧的修竹直达屋顶,竹林与夯土墙一起围合了整个院子,夏日削弱了太阳直射的能量,冬季调节光线。此院中也有格子菜地,因为该院最私密所以非常适合接待客人,春季可以在菜花地里喝茶;夏季在菜地边吃饭纳凉;秋季赏月看星星;冬季篝火聚会。国人“看天吃饭”的精神在此体现地淋漓尽致,在四季更替中把最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三号四号院子改造前的原貌
菜地旁的茶会
篝火旁的课堂
链接:简介任卫中
安吉泥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乡建院安吉泥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乡土生态建筑专家;
环保志愿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气候变异。
◆1992年定下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中国最好的环保村庄。
◆ 1996年提出心灵环保的概念,并在当地努力实践之。
◆ 1999年提出并考证了安吉龙王山为上海黄浦江的源头,被当地政府授予生态卫士的称号。
◆ 2002年项目《麦田里心灵环保学校》获得汽车福特奖。
◆ 2003年获得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 2004年获得“浙江省公益使者”荣誉称号。
◆ 2005年开始农村乡土建筑实践,个人出资研发建造技术,建成五幢生态屋,实践得到建筑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 2007年获得“SEE-TNC”国际生态奖,2008年获得“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并二次获得“中国建筑传媒奖特别居住奖”的提名。
◆ 2015年1月成立“中国乡建院安吉泥土建筑研究心”,致力于以泥土建筑为研究对象的乡土建筑推广。
任卫中的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建筑材料用的是最本质、最传统的夯土技术与材质,自然、朴素、从容。不用砖头却砌起了8米高的墙体,不用钢筋却建起了两层楼房,房间没装空调却冬暖夏凉。除了节能环保和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也是“生态屋”的一大特点。只需三到四个月时间,花费6万至7万元便能就地建起一幢“生态屋”。而废料改造的“生态屋”则只需一个月,花费3万到4万元便能建成。
乡建感言
古人云“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通,感应天地”。一个人,一个房屋,都要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的考验,房屋是人生理和心灵的寄托处,所谓安身立命之所;而房屋的建造是由居住者能动作用的,人与房屋本是一体的,一同与天地变化打交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宅的共同命题,也是这栋生态农宅成长的写照。反观现在许多地区的乡村建造中,农民为“坚固”的材料流血流汗,建成一栋栋高大的空屋;或是在钢筋水泥的样板房里失去乡村生活的脉动,得一个人宅相离、人与天地相隔的结局,最后还有难以重归自然的烂尾楼。这样的乡村是谁的安身立命之处?
新时代乡建人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农村居住条件和乡村建筑建设水平,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与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联合发起了“新时代乡建人”宣传计划,重点推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乡村建设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和杰出成就的中青年乡建人,旨在通过领军人物的影响和带动推进我国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